123456网文网 > 国殇 / 张洪涛 >
蒋介石操起平倭之剑



  蒋介石梗起脖颈,操起了尚未铸就的平倭之剑。

  7月8日,蒋介石正在“凉岛”庐山上休养避暑,兼代着办

  公。


  每年夏天,随着蒋介石登上庐山,这块幽静之地便显得热闹

  起来。往来信函、电文穿梭不断,国民党党、政、军重要人物也

  从各地奔向这里。而1937年的夏天,这里更显得热闹。去年岁末,

  蒋介石西安被扣,曾答应中共和全国民众,政府将采取一切手段,

  抗击日本无休无止的侵略。7月初,来自全国各个方面的知名人士

  代表正聚在这里,将举行庐山谈话会第一期会谈,共商结成抗日

  统一战线、全面抗日大计。代表中,甚至还有来自陕北的中共代

  表。

  会议还未开始,日军便在华北挑起了战端,给了提议召开这

  次会议的中共及全国支持抗战的人民一个最及时、最充分的理

  由。

  蒋介石是于8日接到29军代军长、北平市长秦德纯的报告,

  得知卢沟桥事发的。接到报告后,他先是一阵惊慌,随即便陷入

  了深深的思索中。自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内各党派、地方军

  的派系之争明显缓和下来,举国一致的抗日呼声却日趋高涨。这

  种局面令他亦喜亦忧,喜的是国内支离破碎的局面大有改观,南

  京中央政府的统治力明显加强,抗战准备也已开始起步。但这一

  切必定要刺激盼着中国陷于内乱的日本人,他们会看着中国一步

  步统一、强大起来?尤其国内抗日舆论的日趋高涨更令他焦虑、担

  忧,以他本意,在军事战备尚未准备充分之前,应该给外界一个

  宽松、缓和的气氛。但直至7月,华北形势虽然紧张,日本国内

  却没什么明显的变化。6月4日,家族渊源上对华持亲善态度的近

  卫公爵受命组阁,更是给了蒋介石一粒定心丸。但仅仅1个月,华

  北就出现了战事,东京到底在做什么打算?天皇裕仁葫芦里卖的

  什么药?

  日本人从无信义,跟他们打交道,应多做几手准备。主意拿

  定,他当下便向华北发去电文,指示29军:“宛平城应固守勿退。

  并需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指示虽已发出,但他的疑虑并未消除。晚饭后,他取消了惯

  常的散步,又在思索局势和日本人的企图。当晚的日记,记录了

  他情况未明,犹豫不定的真实心态:“倭寇在卢沟桥挑衅矣。彼将

  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或故与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

  立乎?”又言:“倭已挑战,决心应战,此其时乎?”

  一夜的思考和反复琢磨,蒋介石的思想渐渐地走向全面抗战

  的道路上。

  9日,蒋介石电召何应钦由四川速返南京,着手编组部队,准

  备应战。惟恐29军临阵动摇,他再次电令华北,指示29军道:

  “守土应具必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相应付。至谈判,尤

  需防其奸狡之惯伎,务须不丧失丝毫为原则。”

  在命令宋哲元29军严阵以待的同时,蒋介石秘密电令孙连

  仲第26军北上保定、石家庄地区,准备同日军作战。

  7月10日,蒋介石再下决心,就全面抗战事宜,又采取三项

  紧急措施:

  (一)编组战斗部队,第一线为100个师;预备军为80个师,

  7月底前,组建好大本营和各集团军、军团等。

  (二)将可供6个月用的弹药屯置长江以北三分之二,以南三

  分之一。如果兵工厂一旦被摧毁,则从法国、比利时购买军火,经

  香港、越南运回国内。

  (三)准备后备兵员100万人,军马50万头和6个月的军

  粮。

  蒋介石这次是铁了心不向日本人低头,如果日本人硬要他低

  头,硬要中国丧失主权,他决意拼死一战。他这么想,可华北地

  区的29军却背着他向日本人做了让步。7月11日下午,张自忠代

  表29军与日方达成了屈辱协议,不但同意道歉、保证今后不再发

  生类似事件及取缔抗日团体等,还答应了日军宛平城、回龙庙不

  驻扎中国军队的无理要求。

  蒋介石闻讯大为震怒,痛斥29军媚日,没有骨气,并命外交

  部长王宠惠以备忘录形式通知日本驻华使馆:“任何谅解,未经中

  央核准者,无效。”

  12日,日本政府任命香月清司中将为中国驻屯军司令官。日

  本外务省也发表声明称:今后军人对军人交涉,不关外交当局事。

  在此严重情况下,蒋介石认定日本必无满足之时,任何让步也不

  能满足东京的野心。遂于13日电示宋哲元,表示准备抗战的决

  心。他在电文中指出:“中央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最后关头”谈话,对

  外界表明了他坚决抗战之决心。

  他说:“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拚全民

  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


  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之条件。全国民众

  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

  “和平已非轻易可求得,眼前如果要求平安无事,只有让人家

  (日本)军队无限制地出入于我们国土,而我们本国军队反要忍受

  限制,不能在本国土地内自由驻扎;或是人家向中国军队开枪,而

  我们不能还枪。……

  “我们东四省失陷,已有6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到了北乎门

  口的卢沟桥。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百年故都,

  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

  “今日的北平如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将成为昔日

  的东四省。

  “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

  最后他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

  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

  心。”

  这些话是蒋的肺腑之言,也是他最为关注的他的统治和国家

  存亡的根本大计。在国家存亡危急之秋,他经过多年的徘徊和委

  屈求全的痛苦后,在最后关头,毅然悬崖勒马,决心抗战,决不

  投降,乃为国家之侥幸,民族之庆幸。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最后促使其下定抗战决心的,还有对西

  方反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力量的期望。他一直认为美国和英国等

  西方国家,决不会坐视日本的侵略损害其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因

  而定会参加对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蒋介石虽已表示准备抗战决心,但从内心深处,他仍是心存

  顾忌,一方面他在考虑全面抗战对其自身统治的利害得失,还抱

  有说服日本和平解决争端的幻想,另一方面,他对全面抗战的实

  行,仍有些惧怕心理。7月17日的谈话中,他仍呼吁日本能给予

  和平解决的希望。

  “卢沟桥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于日本政府的态度。和

  平希望之关键,全系于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

  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和

  平解决。”

  当然,蒋介石是有他自己的原则的。他的和平解决,并不是

  要宋哲元丧失领土、主权,把平津让给日本人的那种和平,他是

  在坚持不失去对华北的主权的和平。如果连这点也达不到,那即

  是“最后关头”的到来。所以他一面准备坚决抗战,一面仍不放

  弃哪怕是最后一秒钟的和平呼吁。在17日的谈话中,他为和平解

  决提出了4条最低条件:

  “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

  “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

  “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

  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

  “第27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有任何的约束。”

  不知是怕日本人不理解,还是惜机对日本人提出警告,表明

  自己决不屈服的立场,他接着又指出:“这4点立场,是弱国外交

  的最低限度。”“如果对方犹能设身处地为东方民族作一个远大的

  打算,不想促成两国关系达到‘最后关头’,不愿造成中日两国世

  代永远的仇恨,对于我们这最低限度之立场,应该不至于漠视。”

  “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如果日本政府不考虑以上四项要求,留

  给他的,就只有抗战一途。

  但受军部左右的日本近卫首相,非但没有表现出其家族对中

  国的友谊,而且辜负了日本万民希望他的政府能制约军部的重托。

  从事件一开始,他就完全慑服于军部的高压,公然倒向了军部一

  边。近卫1月前上台组阁时留给人们的清新超脱之感,一夜间便

  被日军军刀的血腥气冲得无影无踪。就在蒋介石17日发表讲话

  的同一天,日本政府向中国外交部送交一份照会,公然指责中国

  政府在自己的国土上调兵遣将,形成对日本的挑衅。不但如此,甚

  至还要南京中央政府“对于华北地方当局解决条件之实行,勿予

  妨碍”,严然以宗主国自居。

  事已至此,蒋介石自然无法再抱任何幻想,遂命将此照会由

  外交部驳回。同时,日本驻华武官喜多诚一到军政部见何应钦,又

  对何公然进行威逼,威胁说中国派军进驻保定、石家庄,日本政

  府不能漠视;如果中国军队不从这些地区撤走,必然引起中日全

  面军事冲突。并说此乃日本政府对中国表示的最后友谊,并非威

  胁。

  对于日方的要求,何应钦当即予以驳回,说:“中国军队之移

  动,全系出于自卫。……事态扩大与否,在日方,不在中国。”日


  本武官杨言:“日本对此非常时局,已有重大决议”,不打自招地

  道出其侵华野心。

  7月19R蒋介石再次于日记中表示了抗战的决心:“书告既

  发,祗有一意应战。不再作回旋之余想矣。”痛苦几年,痛定思痛,

  蒋介石终于最后下定了进行全面抗战的决心。

  蒋介石这次是铁了心要抗战了。如果说昔日东北三省的沦陷

  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话,今日日本

  人把战火燃向华北,燃向关内,就决不再是华北的问题。如果再

  不抗战,就要亡国,南京就要成为今日的东北和华北,蒋介石苦

  心经营数十载的南京中央政府就要倒台或成为日本的傀儡,对此,

  蒋介石无论从个人或民族观念考虑,都是至死难以接受的。就蒋

  本人来说,不少史学家认为他从小就孤傲、倔强,从来不愿受人

  管束,今日又贵为一国至尊,要他对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称臣纳

  贡,他如何能接受呢?!加之他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丰富渊深典

  籍的顶礼膜拜和坚深信仰,使其更具有东方文化中心的优越感;在

  蒋看来,泱泱文化古国,焉能臣服倭寇!他曾对斯诺说:“我国固

  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

  先民所留给我们的历史上的责任。”

  美国记者白修德在日后谈及对蒋的印象时,称:“他(指蒋)

  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尽管表面上的尊严被瘟疫,灾荒,侵略和

  残忍行为荡涤殆尽;尽管古老的文化被崭新的革命理论所窒息,但

  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里面,一直隐藏着一种过分的民族优越感。这

  种优越感遗传所致,什么东西也不能把它剔除掉。蒋介石具体体

  现了这种梗着脖颈的中国人的傲气。”

  梗着脖颈的蒋介石为着自己的统治可能失掉一时的傲气和民

  族优越感,但当这一切的根本受到威胁时,他那埋藏于内心深处

  的感情终将爆发出来,对这些,日本人过去并未真正领教过。

  另外,从当时的情形看,蒋介石再想采取“不抵抗”政策,也

  为形势所不许。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远在陕北的中共中央看穿了

  日本侵略、灭亡中国的野心,号召“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

  我们的出路”,“必须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毛泽东、朱德、

  彭德怀、贺龙、刘伯承、林彪等红军将领通电全国请缨杀敌。毛

  泽东、朱德等致电蒋介石,要求本“御侮抗战之旨,实行全国总

  动员”,全体红军将士愿奔赴抗日前线,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中

  共代表叶剑英等赴西安与国民党方面联系,商谈有关红军开赴平

  绥线担任作战任务的问题,并愿以一部兵力深入敌人后方游击,配

  合正面战场,“与善于防守之友军配合作战,更能顺利地完成国家

  给予的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纷纷

  起来,组织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及组织、战地服务团,捐款生产,慰

  劳伤员。许多受国将领请缨杀敌,挥师荡寇,形成了一股不可抗

  拒的抗日洪流。

  蒋介石在日军无止境的步步进逼和国内外抗日呼声铺天盖地

  的势头下,终于顺应了历史潮流,毅然摒弃了妥协政策,决定操

  起平倭之剑,回击日本的野蛮侵略。17日,国共双方开始在庐山

  举行谈判。同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语气悲壮地宣称:“政

  府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立场和方针。我们知道全

  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

  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

  抗战之责任。”

  抗战决心已下,但蒋介石心里丝毫没有轻松和振奋的感觉。他

  面对的倭寇毕竟很强大,陆军属世界强国,海军列世界第三,空

  军虽未单独列出军种,但分在陆、海军中的数千架飞机足以使其

  跻身当时的世界前列。日本,当时在亚洲是令任何国家生畏的一

  只“倭脚虎”。

  面对这样的对手,蒋介石难免发怵。但老虎要吃人,不自卫

  也没办法,他没有选择,因而只能操起当时尚未铸造完毕的平倭

  之剑。

  早在1935年,蒋介石逐渐稳定了在长江流域的统治后,眼见

  西方诸国纷纷套购中国银元,转嫁经济危机,遂在英国的帮助下

  开始实行“废两改圆”用法币。此举不但加强了南京中央政府混

  乱的金融,而且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因而建立了一定的经济基

  础。靠此基础,并在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指导下,南京政府购进大

  批新式武器,进行国防现代化的建设。为了加强部队的装备以备

  对日抗战,1936年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了个陆军整理处,

  以少壮派军事干将陈诚为主任,负责进行陆军的整顿和装备工作,


  预计到1938年完成60个调整师。经过整编的调整师,人员和武

  器装备为:官兵10923人,步骑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328挺,

  各式火炮与迫击炮46门,掷弹筒243具。“七·七”事变爆发前,

  隶属国民政府的182个步兵师中,只有50个师整编完毕,而且因

  中国工业落后,所谓调整师也只充实了部分近战武器。受外汇限

  制,从海外进口火炮计划多未完成。此外,直属军政部的还有炮

  兵旅4个,战车约600辆,以及高射炮部队等。

  当时,说中国军庞大不假。抗日战争爆发前,属于国民政府

  的陆军,其编制为49个军,182个步兵师,46个独立步兵旅,9

  个骑兵师,6个独立骑兵旅,20个独立骑兵团,总兵力高达170余

  万人。抗日战争开始后,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方军阀部

  队纷纷接受国民政府改编,开赴抗日战场,蒋介石嫡系部队也扩

  大编制,很快,总兵力达到200万人。

  中国的海军经蒋介石多年经营,在抗战前已有舰艇100艘,

  总计为7万吨,计巡洋舰2艘,驱逐舰3艘,炮舰16艘,内河炮

  舰13艘,鱼雷舰及运输船8艘,陆战队约3800人。全部舰艇编

  成4个舰队。第一舰队系沿海舰队,第二舰队系长江舰队,司令

  部均设在上海;第三舰队系东北海军,司令部驻威海卫;第四舰

  队系广东海军,司令部设在广州。但令蒋介石不安的是,各舰艇

  大都是清朝遗留下来的旧式舰船,装备落后,火力微弱,不足与

  日本现代化舰队抗衡。

  中国空军以东北空军为强,“九·一八”事变,数百架战机却

  均落入日本人之手。蒋介石建立南京政权后,为对冯玉祥、阎锡

  山、李宗仁等军作战,始积极组建空军。截至“九·一八”事变,

  已有飞机100余架。因战斗力弱,1932年的淤沪会战和这之后的

  长城诸役均远飞后方避战。从1933年起,美国人帮助蒋介石拟定

  了建设空军三年计划,在杭州设立航空总校,于洛阳、广州、龙

  州设立分校,培养驾驶员和地勤人员,并从美国和意大利进口飞

  机,空军始初具规模。1936年夏,蒋介石搞垮陈济棠,吞并了广

  东飞机100余架。当年冬,蒋介石50寿辰之际,发动全国各界献

  机祝寿,又得飞机100余架。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空军飞

  机数目计:侦察机251架,战斗机212架,轰炸机257架,全部

  从国外进口而来。但与日本人数千架精良的战机相比,中国空军

  仍显逊色。

  从总体上说,蒋介石对自己手下庞大的军队是既寄予厚望,又

  深感难以倚重,尤其还有一种难以意会的内部因素。中国广阔的

  幅员和交通不便,长期来造成了各地军阀的武装割据,中国对外

  宣称早已统一,但中国军队离统一还相去甚远。当时,蒋介石要

  想调两广或四川的军队,不知要费多大的劲,还未必能办成。因

  此,在中国近200万的庞大军队中,从北伐起跟随蒋和被战败而

  改编为中央军的30个师以及大量的军阀部队,蒋介石调动、使用

  均感困难。这些部队难调、难用且不说,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强否

  也成疑问。当时,这些受制于某一军阀的私人部队有自己军校培

  养出来的军官带领,并有完全不同于中央军的独立的军需制度,而

  且编制也不统一,光一般的师就有甲、乙、丙三种师之别。更令

  蒋介石沮丧的是,这些部队的装备太差,武器装备千差万别。当

  时一般说来,蒋介石中央军嫡系部队装备较好,旁系军队既得不

  到蒋介石从国外购买的精良武器,又无力自行筹款从国外购买武

  器,所以装备极劣。当然地方军阀中也有富户,广东陈济棠、广

  西李宗仁、云南龙云、冀察宋哲元等都能自筹款项购买武器装备

  自己的部队,因而这些军队也有一定战斗力。张学良的东北军依

  靠东北财富,不仅从国外购买武器,而且在沈阳有巨大的兵工厂

  可自造武器装备自己,因而张学良虽离开了东北军,但其装备还

  是比较优越的,唯一令人遗憾的是这支军队军官素质差,导致全

  军战斗力大打折扣。

  这就是蒋介石早早就打定主意要改编军队的原因。

  眼见部队远非日本人的对手,蒋介石便把心思都放在了天时、

  地利、人和之上。中国抗战是本土作战,漫长的防线也许能弥补

  军力的不足。长城这个古老而悠久的杰作,太容易唤起他这种灵

  感了。从1934年起,他便为早晚要到来的抗战作起了筹划。至
 1937年,大规模构筑的国防工事便波及全国。

  在中国的两大动脉平汉及陇海路沿线,以石家在、保定、新

  乡为前进据点,洛阳、开封、徐州、海州为主要防御地带,筑起


  了一系列坚固的阵地。

  贯通京沪要地的长江流域,自吴淞要塞溯江而上、军委会下

  令广筑防御工事,配备重点为汉口、岳州间及上海、南京间,着

  重点在上海、南京陆地正面。从乍浦经苏州至福山,设置数道阵

  地。在上海附近和南京外围,也构筑了数道坚固阵地。

  浙江、福建沿海,要塞已连接成线,以防止日军登陆。

  山东半岛及胶济沿线,北起潍河口,沿渤海海岸,经烟台、威

  海、青岛至石臼所也筑有防御阵地。

  山西及绥远、察哈尔方面,历来受日军骚扰不断,蒋介石当

  然不会放过。由中央及晋绥出资合筑了以张家口、大同、归绥、包

  头为第一道防线的防御阵地以迟滞敌人前进;乎型关、雁门关、偏

  关一线为第二道防线,依恒山山脉构筑坚固的永久工事。太原周

  围为第三道防线,在正大沿线及娘子关等地也筑有阵地。

  华东、华南沿海及长江、珠江沿岸的旧式要塞,依据1932年

  淞沪抗战的经验,加以改建和扩建。不知为什么,蒋介石特别重

  视长江沿岸要塞的改建,使其效力一时大增。

  应该说,蒋介石为对付日本人,抗击日军的侵略,多少做了

  些准备工作。但由于几年来蒋介石更关心的是对中共、红军的

  “围剿”及各地军阀的收纳,其努力远远不够。而贫弱的中国金钱

  原已有限,再经此一番折腾,用于军队现代化的便所剩无几。当

  抗战这一天真正来临时,中国对日战争的准备远未周备。

  中国的战争之剑是沉重的,而且尚未打炼完毕,放出寒光。

  但日本人不给蒋介石时间,在日本人一步紧过一步的逼压下,

  在中国怒潮般的抗日呼声中,蒋介石和他的南京中央政府已无法

  从容锻铸这平倭之剑。在紧张和激动中,他决心冲上战场,在战

  争中完成过去未及完成的准备,他更想让日本人的热血使手中的

  战剑放出寒光。

  剑总是要见血的。

  血铸的战剑最为锋利,最令人胆寒。

  7月20日,蒋介石走下了庐山,当天便飞赴南京,当天便召

  集在京军政要员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全面对日抗战事宜。

  蒋介石数年隐忍,一朝奋起,抗战之步似乎晚了些。但迈出

  抗战这关键的一步,一切对他来说都还不算晚。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