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网文网 > 现代文学 > 亚细亚的孤儿 >  上一页    下一页
吴浊流简介


  1.吴浊流(1900年6月2日-1976年10月07日),本名吴建田,台湾新竹县新埔镇人。

  幼时受日语教育,毕业于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做过教谕、小学教员,后来因郡视学凌辱台籍教员,抗议无效,愤而辞职,结束了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

  1941年,赴南京任新报记者,一年后返回台湾,先后任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新闻、新生报、民报记者,后转任台湾机器同业公会专门委员(1949-1965年),曾参加诗社,1936年开始写作,吴浊流是台湾早期的乡土文学作家,前期的小说以日据时代德生活为背景,代表作为《亚细亚的孤儿》;后期的作品以反映战后台湾社会为主,代表作有《波茨坦科长》、《狡猿》。除文学创作外,吴浊流还创办“台湾文艺”杂志(1964年),设立台湾文学奖(1969)、吴浊流文学奖(1969),奖励后进,不遗余力。

  2.《亚细亚的孤儿》原名为《胡太明》,是书中主人翁的名字。后来又改成了《亚细亚的孤儿》,因为台湾是亚洲的一部分,地处边陲地带,受到日本的统治,离开了祖国的怀抱,就像一个孤儿一样。当时台湾老百姓被日本人压榨得十分凄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可怜的是,中国大陆认为,台湾人是日本人的间谍,所以到大陆的台湾人都被受歧视,甚至要隐瞒身分,不能承认自己是台湾人。

  吴浊流先生说:《亚细亚的孤儿》是透过胡太明的一生,把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所有沉淀在清水下层的泥污渣梓,一一的揭露出来。登场的人有教员、官吏、医师、商人、老百姓、保正、模范青年、走狗…等。不问是日、台人、中国人各个阶层,都网罗在一起,不异是一篇日本殖民统治社会的反面史话!

  书中有一句话:「你在这儿,最好不要承认自己是台湾人,台湾人的日本话,很像九州岛的口音,你就说自己是福冈,或熊本地方的人好了。」这句话充分的描写出日治时代台湾人的无奈,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莫名的辛酸与感慨。
  
  吴浊流在写《亚细亚的孤儿》时,深怕被时时往他家跑的日本特务发现,使他必须在写好两、三张稿纸时,小心翼翼的藏到碳笼里,等累积到十几张时,再藏到隐密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更是一面躲警报,一面躲日本特务,冒着生命危险,一字一句的写完这本《亚细亚的孤儿》。他用笔当武器,极力反抗日本对台湾人民的欺压。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正义,也给人是非不容混淆的感觉。

  3.吴浊流年表

  1900年6月2日
  生于新竹县新埔镇巨埔里十号。父吴秀源,母亲朱满妹,排行第四,上有两兄一姊。

  1910年
  入新埔公学校就读。

  1916年
  新埔公学校毕业,升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即台北师范学校)就读。

  1920年
  台北师范学校毕业。任台湾公学校教谕(照门分教场主任)。

  1921年
  发表《论学校与自治》于新竹州教育课募集论文集。

  1922
  因《论学校及自治》的发表,被当局认为思想偏激,四月左迁至苗栗四湖公学校。

  1924年4月
  被调至五湖分教场。

  1924年9月
  与十九岁的林先妹小姐结婚。

  1925年2月
  得急性肺炎,险失一命。

  1926年2月
  因发表《对会话教授的研究》于新竹州主办的教育研究会,受本校的新校长颖川先生看重。

  1930年10月27日
  发生雾社事件。

  1936年
  受同事日本文学少女袖川老师的刺激而作的小说处女作《くウげ》(《水月》),以及稍后的《べンの雫》(《笔尖的水滴》)皆发表于《台湾新文学》。
  同年,小说《どぶの鲱鲤》(《泥沼中的金鲤鱼》)并荣获《台湾新文学》征文比赛首奖。

  1937年

  转任关西公学校首席训导。
  发表小说《自然へ归れ》(《归兮自然》)于《台湾新文学》,以及创作《功狗》和《五百钱之蕃薯》两篇日文小说。
  同年并发表研究论文《下学年数学教授的研究》于新竹州主办的教育研究会。

  1939年
  因抗议日本军阀为辟兵源,在台湾全面实施青年训练,苛扰兼施,复遭左迁于马武督分教场主任职。

  1940年
  以服务二十年获叙勋,但因郡视学(督学)肆意凌辱台籍教师,抗议无效,愤而辞职。

  1941年
  赴南京任《大陆新报》记者。

  1942年
  返台,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发表游记《南京杂感》,分十个月在《台湾艺术》连战。

  1943年
  起稿《胡太明》,即《亚细亚的孤儿》。

  1944年
  任《台湾新报》记者。(日本帝过为垄断台湾岛的视听,将全岛报社归并统一为《台湾新报》)。
  同年,创作小说《陈大人》,台湾光复后发表于《新新杂志》;小说《先生妈》发表于《民生报》。

  1945年
  台湾光复后,任职于《台湾新生报》(即日据时代的《台湾新报》)。
  创作日文散文《日本应往何处去》和小说《糖扦仔》(原为《胡太明》中一篇)。
  长篇小说《胡太明》完稿。

  1946年
  任职《民报》记者。
  筹组崇正出版社成立事宜。

  1946年9月
  开始出版《胡志明》(原名《胡太明》,为日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的最初版本,分四篇单独发行),本书被公认为抗日文学的代表作。

  1947年
  转任社会处科员。
  崇正出版社筹组计划流产。
  二月二十八日发生二二八事件。
  创作随笔《夜明ば前の台湾》(《黎明前的台湾》)和《佗しい夜》(《孤寂的夜》)二篇。

  1948年
  任大同工职训导主任。
  发表小说《ボッダマ科长》(《波茨坦科长》),并由私立大同工职打人情会出版,一说由台北学友书局出版。
  又发表随笔《台湾文学の现况》(《台湾文学的现况》)于日本《雄鸡通信》。起草小说《泥泞》。

  1949年
  改任台湾机器工会同业工会专员。
  创作《书呆子的梦》。

  1949年8月
  出版汉诗《蓝园集》,共有“剑潭笔泪”、“长江墨滴”、“凤岭松涛”、“双峰余情”和“稻江云影”等五篇,由新竹英才印书局出版。

  1950年
  创作小说《友爱》;小说《泥泞》完稿。

  1952年
  写《十圆札の一生》(日文起稿未完成)。

  1953年
  任专门“委员”。胃出血,病一个月。

  1954年8月
  发表散文《新文学运动的氛围气》于《台北文物》。

  1955年
  起稿《狡猿》。

  1956年
  完成小说《狡猿》。
  《アヅアの孤儿》(《亚细亚的孤儿》)在日本一二三书房出版。

  1957年
  旅行日本六星期,作汉诗《东游吟草》一○二首。
  同年《歪めウれ岛》在日本ひゐげ书房出版。

  1958年
  创作小说《铜臭》和《闲愁》。

  1958年5月
  汉诗集《风雨窗前》在苗栗文献书局发行(其中附录《先生妈》、《陈大人》和《骚坛杂感》)。

  1959年6月
  《孤帆》由杨召憩译,高雄黄河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为《亚细亚的孤儿》的中译本)。

  1960年
  创作小说《三八泪》和散文《仰看青天》。

  1961年
  创作散文《有关文化的杂感一二》。

  1962年
  创作汉诗《芳草梦》122首。

  1962年6月
  由傅恩荣译、黄渭南校阅的《亚细亚的孤儿》由台北南华出版社出版。

  1963年
  创作散文《漫谈文化沙漠的文化》和小说《老姜更辣》。

  1963年4月
  汉诗《浊流千草集》由台北集文书局出版。

  1963年11月
  《疮疤集》(上)(下)二册,由台北集文书局出版。

  1964年
  成立《台湾文艺》杂志社。
  发表散文《台湾文艺杂志的产生》和论文《汉诗必须革新》于《台湾文艺》创刊号。
  发表散文《历史有很多漏洞》和《给有心人的一封信》于《台湾文艺》第二期。
  发表散文《关于汉诗坛的几个问题》、《意外的意外》二篇和《覆钟肇政的一封信》于《台湾文艺》第三期。
  发表散文《漫谈台湾文艺的使命》、《一场虚惊》、《惜哉台湾文艺月刊》于《台湾文艺》第四期。
  发表散文《传记小说不振的原因》于《台湾文艺》第五期。

  1965年
  自台湾机器工业同业公会专门委员职退休。
  游香港、日本,作《再东游吟草》一二○首及《东游杂感》。
  发表散文《我办台湾文艺及对台湾文学奖的感想》于《台湾文艺》第六期。
  发表小说《幕后的支配者》、散文《为自由诗坛说几句话》和新诗《万国文艺摊的拍卖》于《台湾文艺》第七期。
  发表小说《很多矛盾》和论文《对诗的管见》于《台湾文艺》第八期。
  发表小说《牛都流泪了》和散文《要禁得起历史的批评》、《我最景仰的伟人》于《台湾文艺》第九期。
  创作散文《光复二十周年的感想》、《忘却歌唱的金丝雀》和《急流勇退》;散文《回忆我的第二故乡》发表于西湖“国校”五十周年纪念册。

  1965年10月
  杨召憩译本《孤帆》由泛亚出版社再版。

  1966年
  发表评论《评魏畹枝的“对象”于《台湾文艺》第十期》。
  发表散文《我的批评》、《两年来的苦闷》和《悼江肖梅》于《台湾文艺》第十一期。
  发表游记《游鸬鹚潭记》于《台湾文艺》第十二期。
  发表汉诗《再东游吟草》。
  发表游记《东游杂感》收入于《谈西说东》。

  1966年12月
  小说版的《吴浊流选集》由台北广鸿文出版社出版。

  1967年
  创作散文《回想照门分教场》;并发表散文《怀念吴新荣君》于《台湾文艺》第十六期。
  完成日文小说《道はひと筋》(《路迢迢》)和中文回忆录《无花果》。

  1967年4月
  汉诗、随笔版的《吴浊流选集》由台北广鸿文出版社出版。

  1968年
  发表散文《为台湾文艺讲几句闲话》于《台湾文艺》第十八期。
  小说《无花果》和环球游记《谈西说东》于《台湾文艺》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期连载。

  1969年
  设立“吴浊流文学奖”。
  发表散文《我设文学奖的动机》于《台湾文艺》第二十五期。

  1969年4月
  海外游记《谈西说东》(分《谈西说东》和《东游杂感》二篇)由台湾文艺杂志社出版。

  1970年
  发表散文《回忆大同》于《台湾文艺》第二十六期。
  发表散文《看鸡栖王的作风》于《台湾文艺》第二十七期。
  发表散文《素富贵行乎富贵》于《台湾文艺》第二十八期。
  发表散文《回忆五湖》、《川端康成的弦外之音》于《台湾文艺》第二十九期。
  发表论文《再论中国的诗-诗魂醒吧》于《台湾文艺》第三十期。
  发表散文《罗福星的诗与人》于《台湾文艺》三十三期。
  创作散文《回忆五十年前的母校》和《回忆母校的今昔感》,并与前《回忆五湖》三篇总题为“一束回想”。

  1970年10月
  《无花果》由台北林白出版社出版。

  1971年
  分别发表散文《赘言》和《设新诗奖及汉诗奖的动机》于《台湾文艺》第三十一和三十二期。
  发表琉球、日本游记《东游雅趣》于《台湾文艺》第三十二和三十三期。
  写《别人无份的世界犹之乎熄火山》(日文,登载于日本奉仕经济新报)。

  1971年1月11号
  发表于日本《奉仕经济新报》的日文散文《别人无份的世界犹之乎熄火山》中译后发表于《台湾文艺》第三十四期。

  1971年1月
  《晚香》由台湾文艺杂志社出版。

  1971年12月
  《泥泞》由台北林白出版社出版。

  1972年
  年初漫游东南亚。
  发表游记《东南亚漫游记》和散文《既到临崖返辔难》于《台湾文艺》第三十五期。
  创作游记《游五指山记》和七绝《晚霞》一○一首。长篇日文小说《台湾连翘》起稿。
  写《别人无份的世界犹之乎熄火山》(中文,登载于台湾文艺第三十四期)。

  1972年6月
  《夜明げ前の台湾-植民地ガウの告发》由日本社会思想社出版。

  1972年11月
  《泥泞に生きる-苦恼する台湾の民》由日本社会思想社出版。

  1973年
  妻林先妹女士逝世。

  1973年1月
  汉诗总集《浊流诗草》总计二十三篇,由台湾文艺杂志社出版。
  发表《台湾连翘》一小部份,中译后于《台湾文艺》第三十九至四五期连载。

  1973年5月
  《东南亚漫游记》由台湾文艺社出版;《アジアの孤儿-日本统治下の台湾》(《亚细亚的孤儿——日本统治下的台湾》)由日本新人物往来社出版。

  1974年
  游历美洲。写作《南美游记》。
  发表散文《对文学的一二管见》于《台湾文艺》第四六期。

  1975年
  游历印度尼西亚、澳洲、新西兰、马尼拉等地,作《印澳纽游记》。
  发表游记《睽违三年重游日本》、《重访四湖》和散文《回顾日据时代的文学》分别于《台湾文艺》第四七、四八和四九期刊登。

  1975年9月
  小说选集《泥沼中的金鲤鱼》,张良泽选编,由台南大行出版社出版。

  1976年
  游历印度、埃及、非洲等地,作《非印游记》。
  发表散文《大地回春》、游记《印澳纽游记》、《非印游记》和散文《北埔事件抗日烈士蔡清琳》分别刊登于《台湾文艺第五十、五一、五二和五三期》。

  1976年5月
  应邀赴东吴大学演讲,题为《日据时代汉诗在台湾文化之地位》。

  1976年9月
  偶染风寒,不意并发肝疾、糖尿和白血球过多等症,病情恶化,十月七日溘然长逝,享寿七十有七。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