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大传(下)

十七、长岳决战(5)


  十月二十二日,吴水师将军巴养元、姜义等人率船二百五十艘,进攻陆石口,被清军击败;二十九日,清军进击岳州,破吴军万余。吴军出击目的,是打通道路,取得粮食支援。九月初吴军取粮成功,据降人说,取到的粮食也仅能支持到十一月。《平定三逆方略》,卷78,8页。在圣祖的严督下,清水陆加紧对岳州的围困。十一月初旬,湖水干涸,清军移泊大小布袋口,继续以水陆围困,绝岳州粮饷。湖广总督预先购买了数千根木头,打桩做牌,拦截上流,防吴水军出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三藩档案》案字1682号。岳州城内粮食来源已绝。十一月初,岳州吴军水师倾巢出动,意在疏通粮道,进攻柳林嘴,激战不已。另有一支五千吴军从陆上进攻,从高家庙渡口进攻陆石口营,清军奋力阻击。《清圣祖实录》,卷78,8页。清军在湖上“频频出战”,炮多损坏。“安远靖寇大将军”贝勒察尼要求增发江南子母等炮一千。在高家庙、君山陆地设营,应调荆州水师营总兵张忠及其标下兵赴岳。圣祖一概应允。洞庭湖每年至冬季水量减少,干涸,部分湖段露出陆地,不能行船。清军以水陆相接,湖水干涸,兵营彼此隔绝,兵力又感不足。察尼请求增兵。议政王不同意,而圣祖为攻取岳州,仍然同意。指示将岳乐增援永兴的兵每佐领出二名可撤到岳州,长沙方面战事稍缓,可发每佐领兵二三人增岳州,江西总督董卫国标下官兵可选调二千五百人,就近由铜鼓经武昌,赴岳州,立营于要地,都听察尼指挥。《清圣祖实录》,卷78,10页。董卫国表示,他愿率标兵五千,再调江西各营兵数千援岳。圣祖嘉许。《清圣祖实录》,卷78,20页。此次续调兵计一万八千人。《清圣祖实录》,卷79,4页、7页。看来,圣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把各处兵力倾注于岳州一地,以求全胜!至此,清兵集结岳州已达十万左右。

  康熙十七年十二月中,三桂遣援兵救岳,“势甚猖獗”,见清军水陆封锁严密,“不能飞渡”,于是败回,“而岳逆在城饥馑日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三藩档案》案字1682号。据随军的官员宜昌阿报告,清军已截获吴应期与各处往来的文书。内容都是呼叫救兵、运送粮饷。说明岳州城粮食已断,从岳州“相继归诚”的吴将士也证实了绝粮的悲惨境况。《清圣祖实录》,卷78,20页。吴军将士继续潜逃投清,至年底,岳州城内吴军游击刘鹏等文武官员七十五人接受招抚,投奔了清营。《清圣祖实录》,卷79,3页。

  吴应期所属将士大量叛逃,他的军事力量正在迅速地土崩瓦解。他感到再也支撑不下去了,也不能束手就擒,惟一的办法,只有逃跑。康熙十八年正月十八日,天还没亮,已约降的叛军官兵及家口数千有余,分乘乌船十余只,小船三十余只,在前去接引的清将引导下,开到高脚庙一带登岸,事先清兵已在岸上站队迎接。同一天归降的,还有吴军总兵官王度冲、将军陈珀等,各率舟师来降。到晚上时,只见城内四处起火,“贼众沸腾”。原来吴应期于下午四五时率余部约有数万人出城,丢弃岳州,向东南方向逃遁。清军急忙追逐二百余里,因没携带炊具而还军。次日,即十九日晨,蔡毓荣、桑格等率清军浩浩荡荡开进岳州城。

  岳州这座坚城,在吴军坚守下,历时五年,终被清军收复。圣祖在报捷奏章上批道:招降伪将,“恢复岳州府城知道了,兵部知道”以上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三藩档案》案字1682号、1679号,参见《清圣祖实录》,卷79,7~8页。。虽说件喜事,圣祖并不那么高兴。因为他数年来一直关注此城的收复,而他的将领们迟迟不进兵,致使这个胜利来得太迟了。他也明白,投入这么多兵力、没有攻下城,而是叛军主动撤离,竟让吴应期携众逃跑了,不过是得了座叛军“所弃之空城”罢了。为此,圣祖大为恼火,斥责贝勒察尼失计,《清圣祖实录》,卷79,16页。圣祖说的“失计”,是指察尼这些将领不懂军事,让吴应期率数万人在眼皮底下安然逃跑了!这支有生力量没有被歼灭,势必加强其他战略据点的防御,将给清军的下步行动造成很大困难。话虽是这么说,毕竟得到了一个战略要地。正如他曾指出的,长沙与岳州恰似两足,若断其一足,吴三桂就不能自立。从这个意义上说,岳州之得,对全局的影响是重大的。所以,圣祖从心里还是感到安慰。他“特赋长歌,以舒其怀”:

 


123456网文网(my285.com)

下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