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四章 他选择了农校

 
   
    1948年年初,随着袁兴烈工作的再一次变动,袁氏一家人迁居南京。18岁的袁隆平传学进入南京中山大学附中高中部二年级就读。
   
    1949年夏季,袁隆平高中学业期满,面临着高考的选择。报考哪一所大学呢?
   
    这一天,袁兴烈叫来妻子华静和儿子隆平,共同商讨隆平的发展方向。
   
    当年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期盼自己的儿子更有出息。因此,他希望隆平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以便日后学业有成,继承父业。
   
    此时,袁隆平的思绪却飞向了汉口市郊外那个美丽的园艺场。那红红的桃子,那灿若云霞的樱桃,还有那青草绿树,都深深地吸引着他。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记忆中的那片果园便飘进了他的心田。那美妙的园艺场吸引着他立志学农,那片果园在他的心目中如同一片绿洲,似烟似雾,如梦如歌……
   
    他的思绪又飞回了重庆。迁居南京一年多来,他时时刻刻思念着重庆,他一直把生活了8年的重庆当成他的第二故乡。一曲四川民歌,一句四川乡音,便能把他带回到重庆周家湾的青石板街。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常使他的心飞越三千里关山,飞回故地,他心中总是郁积着这种乡情……他怀念重庆,怀念那美丽的嘉陵江水,所以,他决心到重庆相辉学院去学农。
   
    父亲见儿子低头不语,便问他:
   
    “隆平,你未来的志向是什么?”
   
    “我惟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回答得很干脆。
   
    “想成为一个身上充满庄稼味的学者吗?”父亲反问他。
   
    “试想一下,这人世间倘若没有庄稼味儿,而是充斥着铁血味儿、硝烟味儿,该是多么可怕!”
   
    这时,善良的母亲华静赶忙说:
   
    “隆平,爸爸的意见你应当好好考虑。当然,你的理想也不错。古人说,皇天后土,衣食父母。立志学农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深知儿子的性格,既然儿子已立志学农,只好尊重他的意见。便问:
   
    “你想报考哪所学校?”
   
    “我想报考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
   
    父亲思忖了一下说:
   
    “相辉学院倒是一所师资力量相当雄厚的高等学府。抗日战争期间,上海复旦大学曾西迁到相辉学院。”
   
    显然,这位开明的父亲同意了儿子的选择。
   
    1949年8月,袁隆平告别了南京,告别了父母,赶往他向往已久的重庆相辉学院。
   
    袁隆平把自己喻为一粒种子。种子选择了孕育它的土地。
   
    有人把生命喻为一扇门,不同的人,总是以不同的方式推开这生命之门。袁隆平却是以“立志学农”的方式,推开了他的生命之门。
   
    抗日战争期间培育的“陪都文化”,在中华大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强大的凝聚力。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大批青年学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向重庆。袁隆平来自南京,他的好友梁元冈则来自香港。梁元冈在香港不堪忍受英国人的压迫和欺侮,毅然来到重庆。这些胸怀大志的年轻人,来到相辉学院以后,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生活非常愉快,思想非常活跃,学术气氛也很浓厚。一代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在“陪都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开始了他们的大学生活。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了。山城在中国共产党的阳光照耀下获得了新生。
   
    1950年11月,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中,一所新型的农业高等学府——西南农学院诞生了。
   
    西南农学院是由四川省教育学院、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川北大学以及相辉学院等10所综合大学中的农学系合并而成的,而后,又改名为西南农业大学。
   
    袁隆平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所新型的农业高等学校的怀抱之中。他乐观开朗,脸上总是挂着一种发自内心的笑容。从这笑容中同学们可以察觉到,他的心境是平静的,是坦然自若的。他在同学中的人缘极好,同学们都愿意与他交谈。在交谈中,同学们发现他不仅满腹经纶,而且还有满肚子的故事和笑话。所有故事一经他叙述,总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同学们发现他有一颗童心,都喜欢和他开玩笑。他喜欢看书,爱逛书店,喜欢购买英文杂志。课余时间,他在图书馆埋头阅读英文和俄文图书。他开始接触世界上知名的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孟德尔、摩尔根等的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并对他们每个人的学说进行比较和研究。他以为不应该单纯地、被动地去吸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理性的判断,往往是获得真理的桥梁。
   
    当年,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对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推崇备至,但年轻的学子袁隆平却不盲从,他用自己的头脑去感悟,去分析。他以为,关于科学的诸多学说,不应为“耳目”所误,不应为世俗之偏见所淤塞,不应只停留在浅薄的感官世界里。学习科学知识,不应在入门之初就囿于某种偏见,更不应被偏见主宰。袁隆平作为青年学子的这番见地,险些给他的后半生招来灾祸。
   
    袁隆平学习努力,但他不是书呆子。他的爱好十分广泛。他喜欢唱歌,也喜欢乐器。课余,他常哼一曲小调,把生活点缀得情味十足。他尤其喜欢小提琴。在他考入相辉学院不久的一天,他正在宿舍与同学们闲聊,忽然一阵优美的小提琴声,悠悠然向他耳边飘来。听得出,那琴声来自隔壁。他不顾一切地推开隔壁的房门,只见一位同学站立窗前,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乐曲中。袁隆平如遇知音,诚恳地拜这位同学为师。从此,他省下父母给的零用钱,买了一把廉价的小提琴,随那位学友学习拉小提琴。那位同学鼓励他说:
   
    “你的手很灵巧,乐感也不错,将来准行。”
   
    果然,袁隆平不仅乐感好,悟性也好,进步很快。就在这一年系里举行的新年晚会上,他与那位学友演出了小提琴二重奏,很受欢迎。
   
    西南农学院坐落在半山腰,山脚下便是嘉陵江。江上白帆点点,号子声声。有时他拿着一本书,坐在校园操场的台阶上,默默地注视着绿绿的嘉陵江水,聆听着那江轮上悠扬的汽笛声。他不仅是嘉陵江水的观赏者,而且是嘉陵江水的搏击者。每逢节假日,他便与几个会游泳的同学结伴到嘉陵江上畅游。他们故意选择水流湍急的地方,拼命地逆流而上。虽然累得大家张着口直喘气,但是他们感到一种拼搏的满足。来到岸上,他们便开始追逐嬉戏。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学子时代。
   
    袁隆平 “浪里白条” 的绰号,从小学一直带人大学。到大江大河里去畅游,始终是他的课余爱好。
   
    1951年春季,贺龙同志在成都主持了院的“体育明星”。西南地区第一届运动会,袁隆平作为西南农学院的运动员代表,夺取了西南地区游泳比赛第四名。
   
    1951年夏季,在抗美援朝的热潮中,袁隆平怀着“保家卫国”的热忱,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歌,走进重庆市征兵办公室,毅然报名参加志愿军,决心投笔从戎。
   
    光荣榜贴出来了,袁隆平体检合格了,成了西南农学院被录取的8名飞行员之一。正当袁隆平一行人整装待发之际,国务院做出决定,急需要在校大学生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一律留校继续读书。尽管这次“投笔从戎”未能如愿,但反映了袁隆平热爱祖国,听从祖国召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转眼之间,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4年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了。毕业以后到哪里去?袁隆平面临着又一次选择。
   
    从小学到大学,他在重庆整整生活了12个春秋。他爱重庆周家湾龙门浩的青石板街,爱重庆的嘉陵江水……他多么希望留在重庆的农业科研单位啊!
   
    然而,学校发出了号召,号召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袁隆平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毅然填写了这样几个大字: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别了,母校!
   
    别了,龙门浩!
   
    别了,重庆!
   
    袁隆平拿着毕业分配通知书,赶往湖南省农业厅去报到。在那里,他知道了他要去的地方是湖南省最偏僻的湘西安江农校,他将成为这所农校的教师。
   
    袁隆平始终把自己比做一粒种子,既然是种子,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123456网文网(my285.com)

下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