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十六章 开创一条水稻高产之路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左连生说:袁隆平的世界观突出地表现在他崇高的民族自尊心上。他潜心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致力于创新。他的科研成果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全永明说:袁先生是智慧、勇敢、坚忍的象征,是无私奉献的典范。因为有了这些美德,他注定要在高科技杂交水稻研究中获得成功。
   
    袁隆平曾经给他的弟子们讲述过他所崇拜的苏格拉底的故事。两千多年以前,苏格拉底用他的思想,用他的智慧,为人类打开了哲学的光明之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袁隆平用他的智慧,用他的实干精神,为人类开创了一条水稻高产之路。
   
    然而,袁隆平所开创的这条水稻高产之路并不平坦。
   
    1972年,袁隆平的助手罗孝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田里搞了一丘4分田的“三超稻”
   
    (产量超父本、母本和对照品种)杂种优势试验。开头,长势超群,人们交口称赞。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生产组组长闻讯赶来视察,更是赞不绝口。这位原本支持杂交稻科研事业的组长,此时怀着欣喜的心情集合各地市革委会负责人和有关科技人员在“三超稻”试验田旁召开了现场会,号召全省各地市尽快推广杂交稻。
   
    秋收季节,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三超稻”在打谷场上一验产,稻草比对照品种增产了一倍多,而稻谷的产量却显得很一般,比常规稻品种多不了几斤。
   
    这时,原本反对杂交稻研究的某权威人士嘲笑说:
   
    “可惜人不是牛,要是人像牛那样能吃草,杂交稻的优势就很可观了。”
   
    这时,有人竟然指责湖南省农科院的一位军管组负责人说: “你为什么要支持这种浪费钱财和土地资源而徒劳无益的研究?”
   
    搞得那位军管组负责人无言以对。军管组负责人盛怒之下,把罗孝和叫到他的办公室,责问道:
   
    “你为什么要欺骗领导?”
   
    “我——我——我没有欺骗领导。”一副厚道相的罗孝和不知所措。
   
    “你们知识分子,就会玩花招!”
   
    “我——我——我没有玩花招。”
   
    “有人骂你们是一群‘草包学士’!”
   
    拙口笨腮的罗孝和挨了一顿臭骂,忍气吞声地回到了他的住所,找到袁隆平以后,很无奈地说:
   
    “袁老兄,有人骂我们是‘草包学士’。军管组负责人的态度也变了,我们的杂交稻研究怕是要被取消了。”
   
    袁隆平见罗孝和垂头丧气的样子,拍了拍他的肩膀,笑微微地说:
   
    “罗老弟,要沉住气,我们是在搞试验嘛!既然是试验,就允许成功,也允许失败;失败了找原因,把胸脯挺起来,咱再从头来!”
   
    接着,爱讲故事的袁隆平给罗孝和讲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他说:
   
    “西方有一位物理学家在一次演讲中阐述自己的发现时说: ‘从太阳光谱上看到的黑线表明,太阳上有金矿存在。’物理学家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位银行家嘲笑说:
   
    ‘如果你不能到达太阳这颗星球上去开采,你就不能得到上面的金子,你的发现有什么用?”
   
    “显然,物理学家研究的是科学,发现的是未来;而那银行家所想到的只是眼前的金钱。
   
    “几年以后,那位物理学家因这一发现而获得了金质奖章。那位物理学家指着自己获得的奖章告诉银行家:‘瞧,这就是我从太阳上得到的金子。’
   
    “银行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袁隆平说:“同样,某些鼠目寸光的人,对我们进行的某些攻击是急功近利的,我们要充满信心地着眼于未来。”
   
    一则寓言故事,把罗孝和给说乐了,他说:“还是袁老兄比我高一筹啊!”
   
    第二天,袁隆平又被那位政委找去谈话,当然,其谈话内容还是“三超稻”的问题。他问袁隆平:
   
    “杂交稻为啥只增产稻草?你说杂交优势在哪里?”
   
    “政委同志,增产稻草,也正是杂交稻的优势,至于怎样把增产稻草的优势转变为增产稻谷的优势,就看我们未来的试验了。”
   
    “未来你们准备怎样试验?”
   
    “我们继续寻找最佳组合。”
   
    “照你这么说,杂交稻有优势,而且最终肯定不会光增产稻草,不增产稻谷,是这样吗?”
   
    “我可以向领导保证,一年以后,这样的优势便会显现出来。”袁隆平详细地向这位政委讲述了他敢于“保证”的理论根据和准备采取的实验措施。
   
    “那就好。”政委的口气变了,脸色也变了,“杂交水稻还是大有前途的嘛!你们就大胆地去搞你们的‘最佳组合’吧,我们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们!”政委同志恢复信心后坚定地说。
   
    直率、真实、睿智,这6个字不知是否能够勾勒出袁隆平的风貌。
   
    当年,袁隆平把自己比做一株秧苗,需要沉默,需要耕耘,需要在耕耘中成长,需要在沉默中经受挫折与艰辛。当自己成长为千重稻浪时,人们自然会感悟到稻浪的壮美,赞美稻谷的奉献……
   
    为了尽快开创一条杂交水稻高产之路,1973年初春季节,袁隆平亲自在海南岛南红基地配制了10多公斤杂交稻种。回长沙后,分给他的助手们试种。
   
    1973年秋季,李必湖、尹华奇、罗孝和等在湖南省农科院 1.2亩试验田里,种下了袁隆平配制的种子,虽然只中耕一次,施肥一次,可收获时,亩产高达505公斤。
   
    同年,湖南省农科院在这丘田附近,组织全国和省里几位劳模用5亩上等好地进行丰产竞赛,精耕细作,偏水偏肥,各方面都给予了最优越的条件,5亩田,只有1亩亩产勉强超过500公斤。
   
    杂交稻优势初露端倪。
   
    稻子打完了,打谷场上光溜溜的,袁隆平依旧在场边漫步。他凝视着那一颗颗镶嵌在棱角分明的稻壳里的谷粒,如同欣赏朴素的民间印花图案。打谷场上垛着的稻草,散发着一股股清香,那种清香味儿真是闻也闻不够啊!
   
    此时此刻,他再一次忆起了鲍教授的那番意味深长的话语:
   
    “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乃是洞悉生命的本质,推动生命的进程,是培植人类文明的事业,从事这样的事业,乃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因为在他看来,一切都没有丰满而硕大的稻谷更让他感到欣慰,一切都没有稻谷的清香更使他感到诱惑:
   
    这天夜间,他把他的小提琴带到了打谷场上,他要纵情于他心爱的夜晚=他有演奏的经历,他的演奏不是在灯光闪烁的舞台上,而是身处广袤的原野,面对滚滚无垠的金色稻谷,面对那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泥腿子”。他以为,只有这样,才会强烈地感悟到那触及灵魂的音乐;他以为,他的音乐应属于“泥腿子”,属于他热恋着的有生命的稻谷。
   
    袁隆平喜爱巴赫的作品,以为它充满激情,充满温柔,充满着生命的哀伤与欢乐。在这广袤的原野上,在这有生命的千重稻浪问,巴赫的音乐总是有力地回旋。他以为巴赫的音乐是对生命的诠释,因为它所表现的是绵延不绝的爱和恨、喜和忧、希望和绝望。总之,他以为巴赫的音乐是他走向成功的伴侣。
   
    1973年10月,袁隆平赴苏州参加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这里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他的又一篇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他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学家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
   
    袁隆平在宣读完他的论文后,针对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的质疑,意味深长地讲了下面一段话:
   
    “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为之自豪。我们不曾卑微,因为在人类长长的生命链条中,我们承前启后,正在从无限走向无限;
   
    “我们也不曾骄傲,因为人类创造辉煌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未来的路依旧很长很长……”
   
    袁隆平的论文及其谈话,在这次会议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在苏州,他忙中偷闲,参观了苏州著名景点沧浪亭。
   
    沧浪亭的创建人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舜钦。苏舜钦祖籍四川中江县。他为官遭贬后,在友人的帮助下漫游苏州,营建了这座可居、可游、可观、可赏的沧浪亭。苏舜钦在沧浪亭写下了下面的诗句:
   
    沧浪之水清兮,可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濯吾足!
   
    袁隆平读着苏舜钦的诗文,他以为这正是自己所企盼的一种精神境界。苏舜钦追求一种超脱尘世,忘却功名利禄,回归自然,做一个大彻大悟的智者的境界。苏舜钦在《沧浪静吟》一诗中这样写道:
   
    独绕虚亭步石虹,
   
    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
   
    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饿死,
   
    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
   
    惟恨醇醪不满缸。
   
    苏舜钦的“惟恨醇醪不满缸”的爱民情怀,在袁隆平的身上得到了升华。袁隆平为了更多的人摆脱饥饿,为了这个世界不再有“饿殍”,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线。
   
    在沧浪亭石柱上镌刻着这样一副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这幅对联与袁隆平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品格恰好合拍。他以为,这是古人为后人留下的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袁隆平以为,苏舜钦从“沧浪之水”得到了灵感,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诗篇;他自己则是从稻田中得到灵感,从而为后人留下他所研制的杂交水稻。为此,他回长沙以后,写了一张纸条挂在自己的书橱上。
   
    灵感在科学研究中与在艺术创造中一样,具有几乎同等
   
    的重要作用。
   
    袁隆平从在稻田中发现水稻的杂交优势,到寻觅“野败”,都表现出一种思维上的突破性,袁隆平称之为“灵感”。
   
    袁隆平凭着他所特有的“灵感”,于1974年育成了强优组合“南优2号”,并于当年试种成功。


123456网文网(my285.com)

下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