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一章“巴巴罗萨”行动


       ——希特勒突袭苏联(1941年 6月 22日)

    全世界对苏德边界上的局势都视而不见,
  难怪希特勒要说:“当‘巴巴罗萨’行动实施之日,
  全世界将会为之大惊失色,难置一辞!”

  1941年6月21日下午,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伯爵收到一份发自柏林的密码电报,上面写着“特急,国家机密,大使亲收”的字样。舒伦堡知道,他最担心的一件事终于要发生了。
  译电员火速译出电报,将电文送到舒伦堡手中。伯爵打开一看,电文的开头写道:“在收到这封电报后,仍存在的一切密码文件要统统销毁。无线电机器要加以破坏。请立即通知莫洛托夫先生,你有紧急的事要通知他,然后请向他发表如下声明……”
  电文说,德国政府一直信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苏联则一再破坏它,苏联对德国进行了“破坏、恐怖和间谍活动”,反对德国“在欧洲建立稳定的新秩序的努力”,并与英国一起“阴谋进攻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德军”。德国政府宣布,苏联已经违反了它所承担的义务,不仅继续加紧企图破坏德国和欧洲,而且采取了越来越反德的外交政策,把它的全部军队集中在德国边界并已作好了准备。这样,苏联政府就破坏了它与德国缔结的一些条约,并且即将在德国争取生存的关键时刻从后方攻打德国。因此,元首命令德国部队用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力量对付这种威胁。电文最后命令舒伦堡:“请不要就这项照会进行任何讨论。”
  确实,这种照会无法进行讨论。舒伦堡不知怎么去面对那个城实而执拗的苏联外长。几个小时前,他还见到了莫洛托夫,后者要求他解释,德国政府为什么对苏联不满,苏联还要做些什么才能使德国满意,可他无言以对。自他出任德国驻莫斯科大使一职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改善德苏关系。从心底里他不愿看到德国进攻苏联这种局面出现,为此,他多次向希特勒进言,反对发动侵苏战争。可是希特勒哪里听得进去?1941年5月5日,他还冒险在莫斯科会见苏联驻德国大使杰卡诺索夫,直言不讳地向他指出了局势的严重性,他甚至把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日期告诉了杰卡诺索夫。杰卡诺索夫又急忙报告莫洛托夫和斯大林,可斯大林竟然说,德国想在大使一级向苏联传递假情报。现在,战争终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要打响了。他的大使生涯也就要结束了,等待他的,还不知是一个什么结局。
  不管舒伦堡对战争是什么态度,眼下他还是德国大使,有必要执行柏林的指令,把这个宣战公告递给苏联。因此,他紧急约见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然后照本宣科,把里宾特洛甫的声明读了一遍。这个声明显然出乎莫洛托夫的意料之外,他愣在那里,目瞪口呆,保局。对舒伦堡说:“这是战争。你认为应该这么对待我们吗?”舒伦堡看着莫洛托夫,无法回答他的问题。
  是的,希特勒这么对待苏联是不公平的。曾几何时,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终于把德国从两线作战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希特勒得以放心大胆地发动了战争。而每当德国在军事上取得一次胜利,莫斯科总要发表热情洋溢的评论,对德国军队的光辉胜利致以“最热烈的”祝贺。莫斯科甚至还改变了对这场战争的性质的评论。在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前,莫斯科总是说德国是战争的策源地,法西斯的存在就意味着战争。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莫斯科的态度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战争贩子”的帽子戴到了抵抗侵略的英国。法国和波兰等国头上,而希特勒则成了爱好和平的“受害者”。莫斯科甚至想到了共产国际领导下的各国工人阶级,它发出号召,要各国工人阶级不要起来抵抗德国的侵略,因为这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它为德国的战争努力作出了这么多贡献,你说,它该得到这种报酬吗?
  不管莫洛托夫怎么想,反正在他接到德国大使递来的宣战书时,德国的飞机已经肆虐于苏联的领空,苏联边境地区的机场、铁路枢纽、港口遭到了毁灭性的轰炸。与此同时,几百万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沿着波罗的海到喀尔巴吁山的苏德边界,向苏联境内大举进攻,长驱直入。苏联军队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德军如入无人之境。到7月9日,德军已经深入苏联境内300余公里,歼灭苏军28个师,重创70个师,苏联损失人员达200余万。3500架作战飞机被德军摧毁,而德军仅损失十万余人。可以说,德军完全取得了战争初期的主动权。
  德国进攻苏联的消息震动了整个世界。除了侵略者之外,没有几个人了解希特勒的意图。事后看来,除了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总统贝奈斯以外,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被蒙在鼓里。更有甚者,几乎所有的情报机构都没有预报德国进攻苏联的消息,当然,少数情报人员例外,可是,由于他们的观点没有为其上司所接受, 因此, 也就不可能产生什么预警效果。希特勒曾说:“当‘巴巴罗萨’行动实施之日,全世界将会为之大惊失色,难置一辞!”事实证明,平时夸夸其谈的希特勒这次道出了实情。

    “当我们今天谈到欧洲的新领土时,我们主要
  必须想到俄国和它周围的附庸国家。”弹指一挥
  间,15年过去了,法兰西崩溃了,英国人也败出
  了大陆。希特勒想,他可以“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
  犁取得土地”,消灭苏联,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
  的生存空间问题。

  1924年初春,慕尼黑以西50英里的莱茵河盆地上的小镇兰德斯堡的监狱里,囚禁着一个日后注定要给人类带来一场浩劫的人物,这就是德国纳粹党的领袖、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阿道夫·希特勒。此时,他因为发动啤酒馆政变,作为一名囚徒,被关在这里。监狱里的生活是枯燥的,可是希特勒却想到了消磨日子的方法,他开始向自己的信徒口授《我的奋斗》。这本书后来出版了,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希特勒在这本书中阐述了“生存空间”思想,发誓要为德意志民族的发展夺取足够的“生存空间”,而其主要的矛头,就是德国东边的苏联。按人口比例,一个苏联人占有的土地是德国人的18倍,可是,在希特勒看来,斯拉夫这个“劣等民族”哪配占有这么多土地?因此,德国必须消灭苏联,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也只有征服苏联,德国才能真正称霸欧洲,最终称霸世界。
  可是,事态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尽管希特勒自诩为一个超人,与布尔什维克不共戴天,可是,真正要他下决心消灭苏联时,他心中还是颇费思量的。德国与苏联之间并不直接接壤,中间还隔着一个波兰。要征服苏联,必先征服波兰,而波兰又是英国和法国的盟国,如果对波兰开战,那就等于与英国、法国和苏联同时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在提醒着希特勒,绝对不能搞两线作战,否则,德国必将重蹈覆辙。希特勒忍痛暂时放过了苏联,还与它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满足了它对势力范围的要求。这样,他才敢放手发动世界大战。他时时提醒自己,只有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德国才能够与苏联作战。因此,尽管他对布尔什维克恨之入骨,他还是先把苏联放在一边,首先对付以英国和法国为首的西方盟国。
  希特勒一边用心在西线作战,一边也在考虑苏联问题。当波兰被征服后,他立即指示陆军,要把刚刚征服的波兰领土看作是“德国未来军事行动的集结地”,目标一清二楚。
  现在,法兰西崩溃了,不可一世的英国人也被他赶到大海里去了。德国的空军在对英伦三岛进行轰炸,尽管丘吉尔还在拼命抵抗,可那不过是作困兽之斗罢了。因此,当“海狮计划”还在进行之际,他就指示自己的参谋人员,加紧策划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1940年7月对日,他在柏林召开三军首脑会议,明确指令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着手拟定侵苏计划。勃劳希契向希特勒陈述了他的初步考虑:苏联兵力估计为50~75个师,德军需要投入80~100个师,战争将持续4~6周,主要目标是击败苏军,占领足够的苏联领土。7月31日,希特勒在伯格霍夫举行军事会议。会上,希特勒谈到英国之所以迟迟不肯投降,是因为苏联还存在,他的意见是,在1941年5月动用120个师进攻苏联,用5个月时间完成,在冬天结束。他也许考虑到苏联的严冬,因此,执意要在冬天到来之前结束战争。他兴奋地说,他将吞并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第二天,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就会同有关人员开始制订计划。
  12月5日,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拿出了详细的侵苏作战计划,根据他们的计划,这次行动的代号将是“奥托”。但是,希特勒对这个代号并不满意,因此,在12月18日希特勒发布的第21号指令中,“奥托”被改成了“巴巴罗萨”。此时的希特勒,满脑子想的是他的赫赫战功,也许只有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大帝才能与之比肩,他用腓特烈的外号“巴巴罗萨”作为此次行动的代号,但愿腓特烈的在天之灵能保佑他成功。
  第21号指令是希特勒的杰作。虽然有些史学家说整个命令在目标、语言和形式上都显得杂乱无章、含糊不清,希特勒在这份指令中的身份也一再转变,时而是经济学家,时而是最高统帅,时而又是陆军部队的指挥官,但是,不可否认,这份指令确实体现了他的战略思想。指令开门见山:“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准备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俄。为此目的,陆军必须动用一切可以调动的部队……准备工作必须在1941年5月匕日前完成。必须非常谨慎,以防泄露进攻的意图。”
  应该说,希特勒对进攻苏联是极为重视的。他知道,德国所面临的,不是长期处于绥靖思潮影响下的、胸无斗志的英法军队,而是训练有素的、装备精良的红军。苏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且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远非德国可比。战前,苏联的工业总产值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希特勒的德国虽然征服了大半个欧洲,并奉行“以战养战”原则,但是,一旦苏联把整个国民经济动员起来,德国仍不是对手。因此,同苏联开战,必须万无一失。根据希特勒设计的方案,德军将使用大量的飞机和坦克,在苏德战场的几个方向实施一系列强大而深远的突然袭击,将战线分割成几段,切断展开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苏军战略集团之间的联系,并在苏军预备队赶到之前加以歼灭。设想德军将在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和基辅3个独立的战略方向近2000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实施3个大规模的战略性战役,力争在战役之初就消灭苏军主力,夺取制空权,免除苏联空军对德国本上的威胁。因此,“巴巴罗萨”行动实施之日,德军将投入152个陆军师计330万人,空军120万人,海军10万人,总人数达460万人,占德军总人数的77%。这支庞大的军队装备有4.726万门火炮,3712辆坦克和近5000架飞机。预计德军将在4~6周内结束战斗。这个期限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短,德军可能力不从心,但是,考虑到德军的赫赫战功,这个期限定得已经够宽了。德军曾经在27天内征服波兰,1天内拿下丹麦,23天夺取挪威,5天内轻取荷兰,18天荡平比利时,39天就使有“欧洲第一强国”之称的法国俯首称臣。因此,如果不出现意外情况,德军是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更何况,德军的主要目标是击溃苏军主力,拿下苏联的欧洲部分,而不是吞下整个苏联。

    “我的想法你们永远不会知道。对于那些夸
  口说了解我的想法的人,我更是不会讲真话。”
  希特勒用他的全部才智,罗织了一个欺骗之网。

  对于这么庞大的战争计划,能否达到目的,希特勒自己也没有完全把握。他深知,如果目标暴露,德军不能在战争初期消灭苏军的主力,夺取战争的主动权,那么,德军将陷入一场消耗战中,这对德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他认为,“巴巴罗萨”行动成功的关键在于保守机密,不让苏联觉察德国的进攻阴谋。在第21号指令中,希特勒特别提到“切切不可暴露意图”,并认为如果暴露了德国的意图,将会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希特勒把保密的任务交给了德国两个最强大的情报机构,其一是德军谍报局,另外一个就是党卫军保安局。希特勒规定,由这两个机构全权负责“巴巴罗萨”行动的保密工作。为了降低泄密的可能性,希特勒根据“有必要才知道”的原则,严格控制知情人的范围。“巴巴罗萨”行动刚刚出宠之日,偌大的一个德国统帅机构,只有5个人了解整个行动计划,除了希特勒的最高统帅部有2个人了解“巴巴罗萨”行动之外,其他3个知情人分别是德国三军总司令,战场指挥官仅仅被告知这是一个应急计划,如果苏联改变了对德友好的外交政策,这个计划将被用来对付苏联。“巴巴罗萨”行动的时间表也仅仅发了9份。
  希特勒的保密工作不可谓不严,但是,“巴巴罗萨”计划并没有真正守住机密,计划的内容还是逐步流传开来。几乎从希特勒签署“巴巴罗萨”计划开始,有关该计划的内容即不径而走。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泄密不仅没有影响到德国的军事行动,反而强化了突然袭击的效果。在计划完全泄密的情况下德军仍能取得突然袭击的成功,这不能不归功于希特勒的战略欺骗手段。他的第六感官告诉他,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天下没有能真正守住的机密。因此,他在命令德军谍报局和党卫军保安局加强保密的同时,也策划了世界上最狡诈的欺骗行为,用欺骗手段扰乱视听,干扰斯大林的决策,从而达到突然袭击的目的。
  在制定“巴巴罗萨”行动计划时,德国专门制定了一项掩护“巴巴罗萨”行动的欺骗计划。为了贯彻这一欺骗计划,希特勒规定由最高统帅部参谋部国防处负责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的欺骗战略,负责协调各军种指挥部采取的欺骗措施和德军谍报局长拟定的措施,在与各军种参谋部和情报主任磋商后他有权发出指示,明确意图,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欺骗的具体措施。德军谍报局长卡纳里斯负责发布假情报,情报的传递只能根据他的命令,通过严格规定的联络渠道进行。
  在希特勒的欺骗计划中,最重要的要数“海狮”计划。“海狮”计划本身不是一项欺骗计划,由于英国久攻不克,德国缺乏克敌制胜的海军,戈林的空军除了说大话外,也没有能力夺取英吉利海峡上空的制空权,因此,德国强大的陆军只能在海峡这边看着英伦三岛干瞪眼。不得已,希特勒于1940年9月17日下令“无限期地、悄悄地推迟”“海狮”计划的执行。稍后,他又决定“海狮”计划的准备工作继续进行,目的仅仅是继续对英国保持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压力。他认为,绝不能让英国人认为德国已经取消了人侵计划,这样将使英国人士气高涨,使德国人威信扫地。 当希特勒决定将下一个征服目标定为苏联后, 他又敏锐地感到,可以将“海狮”计划变为掩护“巴巴罗萨”行动的欺骗计划,这样,既能对英国施加一定程度的压力,又不让苏联觉察德国的入侵意图。于是,希特勒于1941年2月6日下令,要尽可能给英国造成最惨重的损失,德国空军逐步加强了对英国的空中打击,这场轰炸就成了一场蓄意策划的骗局,其目的是“使人觉得对不列颠群岛的进攻计划将在1941年实施”。其后,希特勒又命令德国陆军制定了两项西线作战计划,代号为“鱼叉”和“鲨鱼”,并有意泄露出去,目的是使英国确信,对英国人侵将在1941年8月1日开始。“鱼叉”计划要求,驻挪威、法国和丹麦的德军着手对英国实施两栖作战,“鲨鱼”计划内容和“海狮”计划相似。希特勒从A集团军群中抽调出三个野战集团军,公开作登陆的准备,摆出一副渡海作战的架势。由于希特勒确实想征服英国,“海狮”计划也确实存在,因此,这一切做起来就像模像样,煞有其事,更具欺骗性。不明真相的人还真的以为,德军大规模调动是为了进攻英国呢!
  除了利用“海狮”计划作幌子以外,希特勒还制定了其他一系列的欺骗措施,以强化“巴巴罗萨”行动的欺骗效果。这些作战计划中,有真正要实行的作战计划,也有纯出于欺骗目的而制定的假作战方案,假计划渗杂于真计划之中,令人真假莫辨,搞不清希特勒下一步的征服目标到底是谁。大规模的德军东调因此而被掩饰一时。在这些真真假假的作战计划中,“马利他”战役是要征服希腊,“向日葵”战役是要入侵北非,两战役除了自身的战略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其欺骗意义,如A集团军群的东调就是在“马利他”战役的掩饰之下进行的。另一些计划,如占领直布罗陀的“黑葡萄”战役、占领法国南部的“阿提拉”战役,则纯粹是纸上谈兵,喧嚣一时,完全是“巴巴罗萨”欺骗计划的一部分,旨在把人们的注意力从苏德边境移开。德军进占巴尔干,完全是德国侵苏之前的准备工作之一,这是不可能瞒过苏联情报机构的,但希特勒竟然利用巴尔干行动来掩护“巴巴罗萨”行动。他借口要在巴尔干地区采取军事行动,频繁地使用了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运输网,从而有效地掩盖了“巴巴罗萨”行动的准备工作。希特勒成功地使斯大林相信,德军在东欧的调动是为了征服巴尔干,德军1941年4月、5月间在巴尔干进行的军事行动已经排除了它在6月份进攻苏联的可能性。大家都知道,苏联是一个大国,征服这么一个国家怎么也不可能一激而就。而且,苏联的天气多变,秋季大雨滂沦,道路泥泞,不利于装甲兵行动,冬天气候寒冷,更是不利于作战。因此,即使希特勒要发动侵苏战争,那也只能等待来年了。这样,尽管德国在巴尔干地区遇到的麻烦延缓了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步伐,但它有效地掩盖了“巴巴罗萨”行动的准备工作,从而为德军的突然袭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除了在军事上进行欺骗外,德国还利用各种机会散布假情报,旨在使苏联情报机构误入歧途。德苏的经贸合作一直在进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被大肆渲染,在预定的进攻发起回到来前不久,德国最高统帅部宣传处还策划了一项欺骗行动。他们大张旗鼓准备迎接苏联贵宾。苏联客人下榻的宾馆里摆满了鲜花,挂起了红旗,晚上德国人还秘密装饰柏林火车站,以便迎接苏联客人。尽管这些准备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但没有宾馆服务人员和火车站职工的配合很明显是不行的,因此消息很快传了出去,秘密成了新闻。宣传处还散布谣言说斯大林即将到德国南部的巴登疗养,给人一种德苏关系友好的印象。
  德国情报机构竭力隐瞒德军的大规模东调,为东线德军的出切寻找借口。如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出现在波兰境内,宣传处说这是必要的“防范”措施,要保护胜利果实,反对可能的侵略。宣传处还利用电台的听众点播节目,让人觉得德军的精锐部队还在西线,东线德军仅仅是些老弱病残之辈。外国情报机构的无线电侦察机构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点歌节目:“近卫军官兵寄给他们受伤的连长三瓶‘亨尼西’酒,祝他早日康复。”近卫军是德国的精锐部队,而亨尼西则是一种法国名酒。根据这个节目,人们很容易判断出,近卫军还在西线。甚至于当德国民众不得不承认东线出现了德军的精锐部队之后,宣传处还让他们相信,部队的集结是为了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欺骗演习,目的是遏制苏联,保证对英战事的顺利进行。宣传处和陆军、空军总司令部配合,们东线部队下达了很多命令和情况通报,反复强调入侵英国对于战争的结局至关重要,必须将敌人的注意力转移到东方。希特勒甚至对苏联人讲,所谓“巴巴罗萨”行动计划确实存在,只不过它不是用来进攻苏联的,而是用来掩护德军进攻英国的欺骗计划。德军将士也很快了解到,苏联人对德军在东线的集结并没有任何防物措施,德苏关系依然友好,头号敌人仍然是英国。在入侵前,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亲自出马,在纳粹党的党报上写了一篇《克里特岛就是榜样》的文章,似乎人侵英国指日可待。在报纸出版后,德军统帅部下令没收这份报纸,但许多订户已经从邮局取到了报纸,外国情报机构费了好大的劲才弄到这份报纸,德国的欺骗目的很明显达到了。
  德军发起进攻之前,有关“巴巴罗萨”的流言纷起,其中,既有反映“巴巴罗萨”行动的真实情报,也有纯出乎欺骗目的的假情报。希特勒平时就对其亲信讲:“我的想法你们永远不会知道。对于那些夸口说了解我的想法的人,我更是不会讲真话。”为了给德军在东线大量出现提供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希特勒对其高级军官讲,“巴巴罗萨”行动是防止苏联改变其对德政策时的紧急计划,德军在东线集结是为了防止苏联“先发制人”的打击。他还竭力让德军下级官兵知道,加强苏德边境上的兵力是防御性的,德军在东线大量集结,只是增加苏德谈判中的筹码,逼迫苏联让步,确保对英战争的胜利。对于德国的盟国,希特勒也不放心,竭力对它们隐瞒真相。除了芬兰较早知道德国的行动计划外,罗马尼亚、匈牙利都是在战争前夕才知道“巴巴罗萨”行动的详细计划,而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虽然说与希特勒是铁杆“哥儿们”,但他事先对“巴巴罗萨”计划也是一无所知。6月22日上午,他还在梦乡,他的女婿齐亚诺叫醒了他,从而看到了希特勒从外交途径转给他的信,才知道战争即将爆发。日本人则自始至终未被告知“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3月5日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第24号指令明确规定:“关于‘巴巴罗萨’行动不允许对日本有丝毫暗示。”希特勒告诉保加利亚、芬兰和匈牙利等国的领导人,他们采取的措施是纯防御性质的。希特勒的参谋长约德尔在与芬兰代表谈判时说,德国的备战措施是防御性质的,如果德国不能与苏联达成政治协议,德国可能会发动一场预防性的战争,赶在苏联动手之前发起进攻。5月17日,德国外交部散布流言说,未来德国的行动是由苏联决定的,言下之意是,只要苏联满足德国的要求,德国就不会进攻苏联。5月25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向德国三军总司令、驻挪威德军司令和驻罗马尼亚军事代表团发出一份绝密电报,内称:“元首再次提请诸位注意,近数周内苏联有可能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因此必须具备制止这一行动的充分保证。”这一招骗过了很多人。6月1日,罗马尼亚报纸报道说,罗已经按照驻罗德军司令的指示,开始进行秘密动员,以保卫边界,免遭苏联的突然袭击。希特勒甚至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前几小时还在致墨索里尼的信中重复这种说法。他在信中对意大利“领袖”大谈苏军在边境地区的集结,说:“实际上,俄国现有的一切部队都在我们的边界上,如果情况使我有理由动用德国空军对付英国,那也会产生这样一种危险:俄国将开始执行它的勒索战略,而我只是由于感到空军处于劣势就不得不默默地屈服于这种战略。”因此,他决心趁早下手,以免后患。

    尽管希特勒费尽心机,“巴巴罗萨”还是成了
  广为人知的“绝密”计划。不过,这并没有阻碍希
  特勒发动侵苏战争,也没有使苏联免去突然袭击。

  希特勒的第六感觉没有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关于“巴巴罗萨”行动,希特勒也费了好大的劲进行保密,但是,几乎从“巴巴罗萨”计划一出笼,有关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消息就不胜而走,而且越传越详细,不仅德军的兵力调动和主攻方向暴露无遗,就是希特勒决心开战的日子,也一步步地泄露出去,成了当时喧嚣一时的新闻。
  不过,最早报告德国即将入侵苏联的不是当事国苏联的情报人员,而是与苏联不共戴天的老对头——美国人。美国驻德国的商务参赞萨姆·伍兹在柏林有很多神通广大的朋友,其中有一位朋友同德国政府及纳粹党的高级官员都有来往,而他本人是反对纳粹的。 因此,1940年 8月开始,他就把有关希特勒的战争意图告诉了伍兹。1941年1月,伍兹向国务院发回一份机密情报,内称,希特勒已经决定进攻苏联,时间可能是春季,“海狮”计划是掩护“巴巴罗萨”行动的幌子。但是,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不相信这是真实的,他召来了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胡佛询问了伍兹的情报来源,认为伍兹的说法可能是真实的,国务院于3月1日训令美国驻苏大使劳伦斯·斯泰因哈特将此事通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或副外长维辛斯基。但是斯泰因哈特没有这样做,他认为苏联人不会相信。国务院后来将此事通报苏联驻美大使乌曼斯基,后者被震惊了。他面色苍白,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完全认识到你向我提供的消息的严重性。对于你的情报,我的政府将不胜感激,我将立即把我们的谈话通知我国政府。”但是莫斯科始终未有消息。赫尔相信莫斯科已经有所警惕,因为在3个星期后日本和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赫尔认为苏联此举很明显是要稳住远东,以免在遭到德国进攻时腹背受敌,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3月22日,英国秘密情报局也向美方提供了一份备忘录,称德国将在两个月内进攻苏联。此外,美国当时已经破译了日本的外交密码,4月3日和4日,日本驻德国大使大岛浩在发回东京的电报中勾勒了德国对苏战争的准备,证实伍兹的情报是可信的。为了让苏联人相信美国提供的情报是准确的,美国副国务卿韦尔斯甚至冒泄密的危险将美国破译的日本外交电报的副本给了乌曼斯基。
  另一位反共分子,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向斯大林提供了类似的情报。1941年4月3日,丘吉尔通过英国驻莫斯科大使克里普斯写了一封信给斯大林,信中提到,希特勒是贪得无厌的,德苏战争不可避免。德军在波兰南部调动,目的是为了对付苏联。不过,总的说来,促使丘吉尔提出上述判断的根据不是情报,而是来自他对希特勒心理的准确把握和他对形势的客观判断。不过,当时莫斯科对伦敦并不信任,克里普斯还在莫斯科坐冷板凳,因此,他未能立即把这份情报交给斯大林或莫洛托夫。丘吉尔对克里普斯十分不满,若干年之后,他在回忆录中,对克里普斯还是耿耿于怀。实际上,即使当时克里普斯真把这封信交给了斯大林,恐怕也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斯大林看来,丘吉尔的反共热情比起希特勒来,只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英国困守英伦三岛的情况下征吉尔同斯大林大讲德国的威胁,还不是为了把苏联拉人战争中县,为英国人火中取栗?
  1940年底,驻柏林的外交使团都发现,德军开始了新一轮的
  动员,不满员的师补充满员,新兵征集工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防厉。德国的农民也发现, 军马的调拨数量突然增多。1940于 12月,紧邻苏联的东普鲁土的农民被告知向德国西部迁移,并告知不要准备春耕,农民的财产和牲口都被没收,但政府给予了赔偿。类似措施在波兰东部也得到了贯彻。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公开进行的,外国使团清清楚楚。如此规模的动员表明希特勒将再次使用他的军队,但是,所有这些信号都是含糊不清的,人们无法从中得知希特勒的真正意图。德军的动员是一次战争威胁,是希特勒想发动新的战争,抑或真是想在英国登陆?不得而知。因为这些信号没有提供德军发起进攻的时间,也没有透露德军的矛头所向。
  1941年 3~ 4月间,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卡文迪什·本汀克接到报告,德军正在延长波兰机场的飞机跑道长度,并对跑道进行整修。此后,他又得知德军正在资助高加索反政府组织。本汀克由此认为,德国可能进攻苏联,因此,他要求联合情报委员会注意这一可能性。
  1941年3月,柏林风传原来关押在德国和波兰东部的近百万战俘已经西移,原先他们居住的营地已经扩充了两倍以上。
  1941年春,德国所有书店里的苏联地图被订购一空,有关苏联的书籍从书店里消失了,有关拿破仑侵略俄国和1920年苏波战争的书籍大量出现在德军司令部里。人们不难从这一迹象看出希特勒对苏联的浓厚兴趣。
  有关希特勒即将发动侵苏战争的另一个明显迹象是,1940年10月后,德国空军的越境飞行侦察频频发生。由于德国情报机构未能在苏联组织起谍报网,德国对苏联内部的情况所知甚少,为了配合“巴巴罗萨”行动,德国情报机构不得不在苏联西部进行挑衅性的侦察飞行。希特勒命令空军中校西奥多·罗韦尔在苏联西部进行高空侦察,并要求在1941年6月匕日前完成。从1941年2月开始,罗韦尔的侦察机中队频频穿越苏联西部国境,深入苏联内部进行侦察飞行。1941年3月27日苏联首次发现了德国的越界飞行,翌日,苏联驻德国空军武官非正式地向德国空军部长戈林提出了抗议。“到4月18日,苏联发现了80次类似的侦察飞行。4月15日,有一架德国侦察机由于出现飞行故障,甚至不得不在苏联境内紧急着落,飞机上的照相机、已经曝光的胶卷和苏联的地形图被苏联发现。4月对日,苏联政府正式就此事向德国政府提出抗议。但是,这次抗议实际上默认了德国的过境侦察飞行。抗议照会中提到苏联政府已经命令边防部队不得对德国飞机开火,“除非此类飞行频频发生”。6月对日苏联驻柏林大使再次向德国政府提出抗议,随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也重复了这个抗议。抗议照会指出,自4月19日以来,德国共进行了180次越境飞行,有时甚至深入苏联境内150公里,因而它们不可能是偶然发生的。
  德国在苏联的间谍活动也日趋频繁。1940年9月,最高统帅部命令德军谍报局长卡纳里斯扩大在苏联的间谍活动,1941年初,海德里希的党卫军保安局也卷入了这种活动。因此,在苏联落网的德国间谍越来越多。1941年4月到6月这3个月时间,被捕的德国间谍人数比去年同期高30倍左右。由德军谍报局招募的反政府的乌克兰游击队也不断地进行越境侦察,有1300人在越境时被苏联军队击毙。
  德军谍报局局长卡纳里斯也有意无意地向外界透露了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意图。1940年冬天,他在一个名叫J女士的家中很随便地说道,希特勒迟早会进攻苏联的,第二年春他又告诉J女土,德国部署在巴尔干的军队“也许”不是针对土耳其,而是针对苏联的。我们知道,希特勒对卡纳里斯是器重的。他的德军谍报局在掩护“巴巴罗萨”的欺骗行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卡纳里斯却是一位反对希特勒的德国抵抗运动“黑色乐队”的领导,他确信,希特勒的对外扩张不会带来一个“千年帝国”,只会引导德意志民族走向毁灭。要拯救德国,唯一的办法就是挫败希特勒的战争努力。因此,他决定把这个消息涌出去。J女士是波兰地下抵抗组织的成员,这一点他也是知道的。他希望J女士能把这个消息透露给英国人。实际上,在1940年冬天,他曾特意指示J女士,不要向任何人泄露他们之间的谈话内容,但英国人除外。
  1941年2月27日,英国驻苏大使克里普斯在安卡拉会见了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和帝国总参谋长迪尔将军后,临时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一个惊人的声明:“也许有人认为希特勒会首先进攻英国,但是,我认为,希特勒会首先对付这个国家(苏联),时间不迟于6月底。”但是,克里普斯的声明,无论在英美等国的外交使团,还是在莫斯科,都没有人相信。克里普斯的观点可能是猜测,而且,后来证明, 希特勒当时想在 5月匕日发动进攻,而不是6月。不过,苏联内务部认为克里普斯的情报是真实的。过了两个月,这个消息灵通的大使知道了“巴巴罗萨”行动的确切日期,因此,他又大胆预言:6月22日,德苏战争就要爆发。德国驻莫斯科海军武官立即把这个消息报告德国海军部:“英国大使预言6月22日是战争爆发的日期。”海军部的军官在转引这份电报时,在报告的末尾加了一个惊叹号,显然,他们已经知道了“巴巴罗萨”行动的确切日期,因而对克里普斯预言的精确性表示惊奇。
  对这些非常明显的战争征兆,苏联情报机构并没有蒙在鼓里。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情报组织,拥有一批杰出的情报人员,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及时地向莫斯科报告各种异常动向。因此,对希特勒的意图,苏联情报人员也掌握得清清楚楚。
  早在1940年12月,苏联驻德国陆军武官图比科夫就向苏军情报部报告了有关“巴巴罗萨” 的情报。12月 25日,他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阐述了希特勒的侵苏战争准备,勾勒了“巴巴罗萨”行动的详细情况,并说德军的入侵时间可能在1941年春,但写信人的身份不明。这封信由苏联驻德国大使杰卡诺索夫转报莫斯科,但是内务部负责人贝利亚否决了这一点,他甚至要求处分杰卡诺索夫。1941年3月14日,图比科夫又从一个德军少校处得知:德国的“政策已经完全改变”。这个德国人告诉他:“我们正在东进。我们要夺取苏联的粮食、煤炭和石油。到那时我们将不可战胜,能继续进攻英国和美国。”图比科夫立即将这一情报转报莫斯科。6天后,图比科夫又报告,“巴巴罗萨”行动可能在5月匕日至6月15日之间执行。这份情报由苏军情报部长戈里科夫上报了斯大林。但他认为爆发战争的时间将在结束对英战事之后。这个日期何时到来,谁也不知道。戈里科夫据此认为,“关于今春对苏战争不可避免的传说和文件,必须看作是英国甚至可能是德国情报机关散布的假情报。”
  1941年2月中旬,苏联大使馆接待了一位德国出版商,他带来了一本德俄简易会话读物,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如:“你是共产党员吗?”“举起手来!我要开枪了!”“投降!”“区党委书记叫什么名字?”等等。这些内容清楚地显示出编纂这本会话集的目的。这本小册子立即通过外交邮袋送到了莫斯科。此后,苏军情报部又收到一些警告,说德军将在5月20日从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三个方向进攻苏联,但这份情报把德军三个集团军群的指挥官搞错了。
  1941年3月,苏联得知德国正在印制大量的卢布纸币。
  1941年4月底,美国驻柏林大使杰弗逊·帕特森即将离任,因而举行了一个盛大鸡尾酒会,苏联大使馆一秘瓦伦丁·别列日科夫应邀出席。酒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刚从北非回国“休假”的德国空军少校。少校后来告诉他,他不是回国休假的,他的部队已经调到德国东部,据他所知,其他部队也作了类似调动。他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他个人不希望德苏两国之间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因此想把这个消息告诉苏联朋友。别列日科夫被这个消息吓坏了,他很担心这是英美等国的阴谋,但他还是在致外交部的报告中对这个情报进行了概述。
  1941年5月5日,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在莫斯科会见苏联驻德大使杰卡诺索夫,告诉后者德国即将入侵苏联,他甚至提供了“巴巴罗萨”行动的具体时间。杰卡诺索夫将此事上报莫洛托夫和姐大林,但斯大林怀疑“希特勒是在吓唬人”,认定德国“想在大使一级向我们传递错误的消息”,因而予以拒绝。
  5月6日,海军人民委员库兹涅佐夫也向斯大林提供了一份情报:“驻柏林海军武官沃罗佐夫上校报告:……据希特勒统帅部的一位军官说,德军准备在5月14日从芬兰、波罗的海沿岸和罗马尼亚进攻苏联。与此同时,将对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实施猛烈空袭,并派伞兵在边境城市实施空降……”但是库兹涅佐夫认为,这个情况的可靠性值得怀疑。
  30年代苏联建立的几大谍报网都发回了德国即将入侵苏联的情报。来自东京的佐尔格通过多种情报来源,了解到“巴巴罗萨”计划的具体内容。德国大使馆的陆军武官在1941年4月就告诉佐尔格,德军已经完成了侵苏准备。5月初,从柏林来的一位密使会晤了佐尔格,向他解释了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战略考虑。另一位德军军官甚至告诉佐尔格进攻将于6月20日左右发起,主要突击方向是乌克兰。这些情报佐尔格都及时报告了莫斯科。特雷伯领导的“红色乐队”和“露西”谍报网也发回了“巴巴罗萨”行动的详细情报。
  6月6日,斯大林得悉德国和罗马尼亚军队共400万人在苏德边境集结。来自土耳其的绝密情报来源也报告,德国已在德苏边境集结了120个步兵师,并正在芬兰和罗马尼亚进行紧急动员。
  6月19日,美国新闻记者基尼戈紧急约见苏联驻意大利大使戈列尔金,说德军在苏联西部集结了大量的装甲部队和炮兵、航空兵,对苏联的进攻预定在6月22日早晨开始。
  临近开战前,中共地下情报人员从上海获得了有关“巴巴罗萨”的情报,德军将在 6月15日(后改为22日) 进攻苏联,周恩来立即将这一重要消息报告延安,由中共中央转报斯大林。
  类似的警告太多了。战后,美国哈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巴顿·惠利专门研究了“巴巴罗萨”行动。他发现,在德国发动侵苏战争前,起码有84个战争征兆可以证明这一点,可是,莫斯科竟然一点反应都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德苏战争不可避免。对此,斯大林知道得清
  清楚楚,并为此作了一些准备。可惜,希特勒走
  在了他的前头。

  中国军事家孙子曾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德苏边境出现如此重大的异常情况,斯大林会一无所知?当然不是。可是,他为什么对情报机构的警告视而不见呢?原来,他心目中自有一份时间表。他认为,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将从1942年开始,因此,对那些他认为是“提前”了的警告,当然也就不会在意了。
  斯大林曾经说,他信任希特勒,但事实上,他知道,德国与苏联是不共戴天的仇敌,法西斯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敌人。这个判断没有过时,只是公开场合不适宜讲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是一个权宜之计。因此,在他与希特勒于1939年8月握手的同时,他就在准备未来与希特勒的决战了。
  在讲到斯大林的战前准备时,一些学者往往强调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营建的“东方战线”,认为苏联之所以出兵波兰、发动苏芬战争、通过最后通牌方式向罗马尼亚索取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吞并波罗的海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就是要加强自身的战略地位,“拒敌于国门之外”。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现在已经很清楚,所谓“东方战线”,不过是一个借口,旨在掩盖苏联的强权政治和大国沙文主义,实际上这些地方大都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规定的内容,也是希特勒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付出的代价。斯大林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履行条约义务,把“属于”自己的一切拿到手,不是真正的战争准备。
  但是,说苏联在战前毫无准备也是没有根据的。尽管宣传媒介连篇累膜在宣传德苏“友谊”,但军队的厉兵袜马从未停止,反而加快了步伐。军队在大规模扩编,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军共有194万余人,1940年6月,苏军扩充到360万余人,到1941年6月,苏军已经接近500万人。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脉博跳动得更快了。从1940年到1941年6月战争爆发,苏联的物资储备总值从40记卢布增加到70亿卢布。1940年6月26日,苏维埃最高主席团通过法令,规定实行一周7日工作制,禁止企业、机关的职工随意旷工。在国家机关中,增设了与巩固国防直接有关的汽车运输人民委员部和建筑工程人民委员部,改组了经济委员会,在其基础上设立了国防工业、冶金。燃料和机器制造经济委员会,颁布了新的《普通义务兵役法》,中央军事机关和地方军事领导机构也据此进行了改组,在各自治共和国。各州和各边疆区建立了军事人民委员部。 步兵部队于 1941年4月实行战时编制,大量的新式武器开始装备部队。从1940年起,苏联开始组建机械化军、坦克师和摩托化师,1941年3月,苏联政府决定建立20个机械化军。
  军事领导机构也进行了重大改组。1940年12月底,苏联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参加者有各军区和集团军司令员、参谋长,各军事院校校长及军事学方面的权威学者,苏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委员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结束后,苏军组织了一次大型对抗演习。演习以德军为假想敌,构想是德军在边境地区发动突然袭击,红军组织反击。结果,朱可夫指挥的“蓝军”战胜了巴甫洛夫指挥的“红军”。说来也巧,这次演习从构想到实际效果,与半年后的“巴巴罗萨”行动都有异曲同工之效。演习结束后,斯大林进行了讲评,朱可夫也因而取代梅列茨科夫,出任苏军总参谋长。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斯大林对德军发动突然袭击的前景还是感到很担。动的。
  1941年以后,德军在进境地区的集结已经越来越明显,苏军为此也作了一些准备。3月至4月间,朱可夫向斯大林报告:根据计算,苏联西部边境地区的部队不足以抵抗德军的突击,必须从内地军区紧急动员若干个集团军,在5月初调到边境地区。5月间日,总参谋部下令从内地军区向边境军区调派部队,共计28个步兵师和4个集团军的指挥机关。到6月,苏联在边境地区已经集结了290万人,1500架作战飞机,1800辆坦克。如此庞大的兵力,虽然与准备发动突袭的德军相比尚为逊色,但如果运用得当,绝对是一支突击力量。
  希特勒在准备“巴巴罗萨”行动时,一直强调德军在东线的调动只是为了防备苏联的突然袭击,这在他看来当然只能是一个借口,旨在掩盖德军的真实意图。但是,又有谁知道,斯大林真有这么一个突然袭击计划,而这么一个绝密计划,在过去几十年中都作为苏联的最高机密秘而不宣,但在苏军高级将帅的回忆录中,斯大林想先发制人,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战前曾任苏联海军人民委员的库兹涅佐夫元帅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认为,有一件事是无可置疑的,那就是,斯大林不仅没有排除与希特勒德国交战的可能,相反,他认为苏德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斯大林按自己确定的期限在各方面备战,希特勒使他的打算落了空。”库兹涅佐夫当时是中央委员,所说当然不会是无稽之谈。

  库兹涅佐夫说,1941年2月7日,本可夫被任命为总参谋长,总参谋部随即起草广一个极其机密的指令,要求各个军区和舰队首长把德国视为苏联的潜在敌人。但是,这个指令没有立即下发,而是到5月5日才下发各个军区。指令要求各个军区作好准备,按照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发起毁灭性的进攻,歼灭敌人,把战场推向德国。但是,指令没有提到开战日期。实际上,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当时苏联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因此,也无法事先规定一个日期。
  库兹提佐夫的说法可以从各个方面得到证实。朱可夫的回忆录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朱可夫在回忆录中写道:“1940年的作战计划经过修改后于1941年付诸实施,其中规定,一旦遭到军事威胁时必须:1.使全国武装力量进入高度战备状态;2.立即在全国实行动员;3.根据动员计划按战时编制扩充军队;4.根据边境军区和统帅部计划,将完成动员的军队集中和展开在西部边境地区。”朱可夫还说,作战计划和动员计划规定的措施,只有根据政府的特别决定才能付诸实施。
  来可夫提到了边境军区和统帅部的计划,但他在问忆录中对这两个计划语焉不详。战前曾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的巴格拉米扬元帅说,他曾参与拟订一份国界掩护计划,在德国征服南斯拉夫后,这份计划又作了重要修改。莫斯科命令,直接负责国境掩护的部队要大大扩充,这次修订在5月10日前完成了。此外,从4月下旬开始,苏军明显加紧了向边境地区的增援行动,莫斯科命令,基辅军区要在6月1日前完成5个快速反坦克炮兵旅和1个空降军的组建工作,4个步兵师要改建成山地步兵师。5月25日前,来自西伯利亚的步兵第力军也将归军区建制,5月20日,来自北高加索的步兵34军及其4个步兵师和1个山地步兵师也归基辅军区节制。巴格拉米扬回忆说,到5月底,一列列的火车开始到达基辅军区,他的作战处忙得像一个调度所。6月初,北高加索军区的5个师还没有集结完毕,总参谋部又下令,基辅军区要接受从外贝加尔调来的第16集团军,规定必须在7月10日前集结完毕。
  德军在边境地区集结,身处前线的基辅特别军区的每一个人都看得很清楚,因此,他们一直要求莫斯科给他们配备纵深打击部队。现在这些部队终于派来了,巴格拉米扬和基辅军区司令员基尔波诺斯很高兴,但是,他却无权下令军队进入前沿阵地。基尔波诺斯原来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莫斯科知道后,来电严厉质询:各筑垒地域部队为什么占领了前沿阵地?这样做很可能会刺激德国人,挑起武装冲突,因此,总参谋部指示,立即撤销这一指令。自己下达的命令要自己来撤销,基尔波诺斯大为沮丧。
  6月 15日, 莫斯科传来命令:从6月间日起,第二梯队的5个步兵军要全部开往边界。由于基辅军区对此事早有准备,这个命令执行起来并不费力。而且,基辅军区还规定,每支部队强行军机动的时间表是二至三昼夜,一部分师要在6月间日晚出发,其余的师则在第二天晚上出发,他们携带一切战斗必需品,为了隐蔽起见,各部队都在晚间行动。而且,为了不让德军察觉苏军的行动,军区规定,各军的集中地域距离边境应有几昼夜的行程。
  边境地区的形势越来越紧张。6月19日,第12集团军司令员波涅杰林将军请示,德军的挑衅越来越频繁,假如德国飞机侵犯苏联边境,高射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开火。基尔波诺斯答复,在下列情况下可以开火:1.军区军事委员会下达特别命令;2.宣布动员;3.掩护计划生效,同时又没有特别的禁令。很明显,苏联边防军当时确实有一个军事计划,只不过这个计划受到了特别严格的控制,即如果没有莫斯科的指令,这个计划不得生效。但从6月份苏联的行动来看,这个计划生效的时间也为期不远了。6月间日,朱可夫通知基辅军区,国防人民委员已经命令建立方面军领率机关,将于6月22目前到达塔尔诺波尔。电报还指示,此事应严格保密,但可预先通知军区司令部人员。战争的脚步已经越走越近了。
  朱可夫上任后,立即与铁木辛哥等人研究边境地区的铁路、公路和通讯情况。副总参谋长瓦杜丁、华西列夫斯基报告了边境地区的交通情况,结论是,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公路网情况很糟,许多桥梁不能承受中型坦克和火炮的重量,乡间遣路需要彻底翻建,各边境地区的铁路很难适应大量卸载部队的要求。瓦杜丁说,德国人通往立陶宛边境的铁路,其通行能力为每昼夜220列火车,回家庄应市决往东普鲁土的铁路仅能通过84列火车,在白俄罗斯都马克兰等地,苏联的铁路线比德国少一半。为了能迅速向边海培母供动部队,未可夫决定,立即扩大铁道兵的编制,铁道兵原新台个旅,来可夫把它增加到13个旅,每个旅都有一个团、两个独宋官和安全部队。如果苏联奉行的真是防御政策,那么,边境地区田变迁状况越差,对防御者越是有利,决没有自己动手整修道路,为苏军的机械化部队的快速行军创造条件之理。
  苏军的战略也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苏联历来奉行进攻战由。这是苏联第一代军事家伏龙艺从国内战争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30年代在苏军十分流行。苏军认为,只有进攻才能粉碎侵略者。朱可夫在其回忆录中称,这是“正确”的论断。因此,苏联的军事学院对进攻战略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其他的战争方法,如遭遇战、退却或被合围时的战斗,几乎没有研究过。从这也可以看出,要斯大林捆住自己的手脚,等待德国人发起进攻,这是不可想象的。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斯大林不会等着敌人的炮弹落到头上才宣布战争。这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会成为障碍,斯大林也不会让条约捆住自己的手脚。1945年8月苏联对日作战可以从反面证明这一点。《苏日中立条约》要到1946年才到期,如果苏联真的信守条约,为条约所限,那就不会有出兵中国东北之举了。果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还要拖上一段时间。事实上,斯大林确实想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时间可能已经很近了。这从苏军的调动也可获得证明。斯大林并不认为希特勒在征服英国前敢于侵略苏联,可是,战争爆发时,除了已经调到西部边境的290万大军外,还有很多部队在铁路上运行。德军在合围苏联边防军后,遇到了源源不断的来自伏尔加河、西伯利亚、北高加索的部队,考虑到部队调动所需要的时间,这些部队很明显不是在战争爆发后才奉命西调的。战后苏军的许多文件都有这样的记载:“战争爆发时,第 64步兵军大部在行军”,“第 21集团军许多部队正在军列上。军列分散在从乌拉尔到第聂伯河漫长的铁路线上”,“战争爆发时,第63步兵军正乘军列行军。6月ZI日只有头几列军车到达目的地,后续部队直到7月初才先后到达目的地,还有些部队没有到达就掉头北上”。这些记载表明,斯大林并没有把自己的手捆起来,等着德军来进攻苏联。只是,希特勒走到他的前面去了。当确信战争已经爆发后,斯大林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命令苏军转入反攻,粉碎主要方向上的德军,并向德国领土上挺进。这个命令以国防人民委员第3号命令发出,斯大林在上面签字,迫于压力,未可夫也在上面签了字。如果苏军事先没有周密的作战计划,那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这么快就转入进攻的。可是,斯大林没想到,先发才能制人,后发只能制于人。由于德军的突然袭击,苏联边境地区的空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原先囤积在西线的大部分部队也被德军围歼了,后续部队正在向边境地区挺进,苏军靠什么发起反攻?苏军统帅部与边境部队失去了联系,连德军挺进到哪里都不清楚,这个计划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我不需要任何苦告,我知道战争即将来临,
  但是我以为我还有6个月的喘息时间。”斯大林对
  战争的时间表作如是判断,可是,希特勒却等不
  及了。

  斯大林心目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1942年之前德国不会进攻苏联。他确信希特勒不会搞两线作战。他曾仔细读过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希特勒在书中对件斯麦避免两线作战的教诲极为推崇,他认为,德国之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陷于两线作战境地。希特勒在书中对德国领导人的失误长吁短叹,这在斯大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德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它无疑会避免重蹈覆辙,对此,斯大林深信不疑。也正是处于这个原因,1939年8月,当希特勒抛弃他一贯的反共反扬内各,急不可耐地与苏联接触时,斯大林就吃准了希特勒的心少司因此来个漫天要价。 结果,希特勒在 1939年8月23日满足了他的要求。苏联与德国瓜分了波兰,波罗的海三个小国也成了苏联的努力范围。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斯大林的判断:希特勒不会两线作战,在彻底拿下英国之前,莫斯科将高枕无忧。他认为,如果没有征服英国,希特勒是不会进攻苏联从而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境地的。1941年5月5日,他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德军之所以在西线获胜,首先在于它避免了两线作战。如果西线战事没有结束就匆忙进攻苏联,那无异于自杀。他认为对英战事将在1941年冬开始,约需半年时间,然后才能折向东进。这样,苏联起码在1942年前不会卷入战争。这种观念在他心目中是如此坚定,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再也无法改变。
  不能说斯大林的想法没有道理,甚至可以说,斯大林的想法是非常符合逻辑的。斯大林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希特勒的心理,这才有了德苏之间两年的合作。这种合作,只有沙皇俄国与普鲁士的合作才能与之相提并论,而其成果,却远非沙俄与普鲁土的合作可以与之比肩。但是,形势是在变化着的。作为哲学家的斯大林虽然值得这一哲学道理,但是在实际思考国际问题时,他却把这个苦通的哲学常识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不知道,虽然时间仅仅过了两年,但德苏合作或者德苏维系和平的先决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1939年的形势是,如果希特勒不能取得斯大林的谅解,那么,他贸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会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而1941年的情景则完全不是这样。希特勒的德军已经征服了整个西欧,英国事实上困守在英伦三岛,无法对欧洲大陆形成威胁。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他将面临一个对手,也是唯一的对手,那就是苏联红军。而且,斯大林也不理解,正是由于苏军的衰落,才进一步刺激了希特勒的侵苏欲望。希特勒认为,苏联是个内部分裂、外部孤立的泥足巨人,经过大清洗后的苏联军队像一尊无头的泥塑雕像。苏联虽然在改组军队,但是,苏军的战斗力在一段时间内将会处于低潮,它们将经不起强大的德军的突击。虽然德国的装甲兵专家古德里安在一本书中称,苏联拥有一万辆坦克,但希特勒认为他在夸大其辞。很明显,希特勒既低估了苏军的坦克数量,也看不起苏军的坦克质量。他预料,1941年8月15日德军就会进入莫斯科,10月1日对苏战争即可结束,在一年内英国也会屈服。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也认为,“俄国这个庞然大物如同一个猪尿脖,只需一触就会把它捅破”。在1941年2月3日最高统帅部和陆军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哈尔德估计,苏联共有155个师,这个数目同德军差不多,但是,他认为,德军的“质量要优越得多”。苏军经过大清洗后元气大伤,这是任何一个稍具头脑的人都能看得出来的,但是,苏军正在逐步恢复元气。因此,希特勒也想在苏军恢复元气之前消灭苏联。至于说两线作战问题,希特勒也考虑到了。在希特勒看来,通向伦敦的道路必须绕道莫斯科。英国之所以在德国的狂轰滥炸下还拼命抵抗,是因为它还可以指望苏联。如果苏联被摧毁,英国最后的希望就会被粉碎。在1940年7月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希特勒谈到:“英国的希望在于俄国和美国。如果对俄国的希望破灭,那么它对美国的希望也将破灭,因为消灭俄国后就会大大增加日本在远东的力量。”千头万绪,全部归结到苏联问题上来了。因此,必须消灭苏联,越快越好。由此可见,在两线作战以及对苏作战问题上,斯大林的考虑与希特勒的想法全然相反,这就不能不产生一种失误。由于斯大林认为德国将力避两线作战,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当时的英国战事上去了。挑起德苏之间的战争只会对英国有利,苏联参加世界大战,必将减轻英国的压力。尽管当时苏联情报人员搞到很多情报,证明德国即将进攻苏联,但斯大林都认为这是西方帝国主义的阴谋。1941年6月13日,斯大林为再一次向世人尤其是希特勒表明他对德苏“友谊”的信任,特别发表声明,说“德国同苏联一样,也在信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条款。苏联人士认为,关于德国企图撕毁条约并准备进攻苏联的传闻纯属无稽之谈”,并说“这些谣言是反苏反德力量的笨拙的宣传伎俩,他们希望战争进一步扩大和加剧”。苏军情报部长戈里科夫也附和斯大林,说“关于今春对苏战争不可避免的传说和文件,必须看作是英国甚至是德国情报机构散布的假情报”。殊料,这正好中了希特勒的诡计,成了德国战略欺骗的牺牲品。
  斯大林之所以认为战争将在1942年爆发,实际上同当时苏联军队的实际情况有关。“大清洗”后红军大伤元气,已经不堪一战。对此,斯大林也是清清楚楚。他知道, 红军的装备正在更新,大量的新式武器,如 T-34型坦克、喀秋莎火箭炮,都已经研制出来,但还来不及大批量生产,装备部队,更不可能立即产生战斗力。通过营建“东方战线”,苏联的边界线大大向西推移,但是边境地区的防务却没有能及时跟上。
  装备新式武器需要时间,培训军官需要时间,建立新的防御工事需要时间。时间太宝贵了。斯大林深知,拖延时间,延迟战争的爆发对苏联有利。而如果此时就开战,那么,战争的天平,十有八九会倾向德国一边。因此,拖延时间成了斯大林的最高选择。慑于德军摧枯拉朽的战斗力,斯大林产生了畏战心理。他希望把战争拖到1942年以后再打,那时苏军可以多少恢复一点元气。来可夫在其回忆录烟忆与思考》中证实,斯大林的一切想法和做法都贯穿着这个愿望,并且相信他会成功。
  斯大林指望战争能拖到1942年以后再打,这实际上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幻想。希特勒也知道苏军的实际情况,知道苏联国民经济正在向军事化转轨,时间对德国不利,而且,“俄国的覆灭将促使英国放弃战争”,因此,他认为,“击败俄国,越快越好”。斯大林的主观思维与现实世界脱节,突然袭击不可避免了。
  斯大林不仅对希特勒发动战争的时间判断失误,对希特勒发起进攻的方式,也陷入一厢情愿的假设。他认为,如果德国要侵略苏联,那么,德军对苏联的进攻将首先从边境挑衅开始,然后才会大规模地入侵。只要不给德军以发动进攻的口实,战争或许就打不起来,起码还可以再拖一段时间。于是,他竭力满足德国的要求。德国所需要的原材料,苏联竭力满足;报纸上连篇累续地歌颂德军战绩,大唱德苏友谊。5月7日,为了抚慰希特勒,莫斯科甚至驱逐了比利时、挪威和南斯拉夫三国的外交使团,理由也很简单,这些国家现在都处于德国的控制之下,它们的合法政府已经不复存在,再让这些国家的使节留在苏联,那不是有意与德国为难嘛!因此,斯大体干脆将他们驱逐了事。至于说苏联与南斯拉夫政府之间的友好条约,那就顾不得了。两天后,《真理报》又发表文章,针对德国报纸上散布的苏联将侵略德国的谣言, 否认苏联将采取任何重大军事行动。 对于西方国家不断提供的有关“巴巴罗萨”行动的情报,斯大林一律斥之为“帝国主义的阴谋”,旨在挑拨。离间德国和苏联的友好关系。斯大林还担心如果苏联对德国的边境挑衅作出“过度”反应会进一步刺激希特勒,引起全面战争的爆发。斯大林在军事上摆出一副防御架势,不让情报机构在德国领土上活动,对飞越苏联领空进行侦察飞行的德军飞机禁止开火,不允许边防部队进入进攻阵地。国防人民委员部和总参谋部以及各边境军区都得到警告,要对由于苏军行动不慎而引起的后果负责。1941年6月中旬,基辅军区司令基尔波·诺斯建议将居民从边境地区撤出,军队进入阵地,但他被告知,“不给德国人留下对我们采取军事行动的借口至关重要”,要求被拒绝。6月13日,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要求下令让边境军区部队进入战斗准备,并根据掩护计划展开第一梯队,但斯大林拒绝了。他说:“你们要进行全国动员,立即把部队调往西部边境吗?这就是战争!你们懂不懂?”
  希特勒在开战前会寻找战争借口,然后逐步扩大战争?这明远是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事实证明,希特勒崇尚的是突然袭击,他的理论基础是总体战和闪击战,事无根本不加警告。只有在发动波兰战役前,为了寻找借口,他才演出一幕“贼喊捉贼”的把戏,其他几次战役,他均未加任何警告。对于他来说,消灭苏联是他争霸世界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不管苏联能否满足他的要求,他都要发动对苏战争,根本不要找什么借口。斯大林满足希特勒的欲望,其实是与虎谋皮而已。可叹的是,直到6月21日下午9点半,战争即将爆发了,斯大林还是执迷不悟。他派出自己的得力助手、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与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接洽,说:“有很多迹象表明德国政府对苏联政府不满,德苏之间即将发生战争的流言更加流行……苏联政府不了解德国政府对它不满的原因,如果大使先生能告诉我造成德苏关系目前状况的原因,我将十分感激。”舒伦堡虽然反对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但是,他毕竟是德国驻苏联大使,尽管他知道希特勒为何对斯大林不满,也知道“巴巴罗萨”行动就要开始,但是,面对莫洛托夫的诘问,他只能说:“我不能答复这个问题,因为我没有有关的情报。”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使斯大林大权独揽,听
  不进不同意见,从而把自己与客观世界隔绝开来。

  西方学者分析苏军失利的原因,大都把它归咎于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种指责不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希特勒曾经说过:“‘巴巴罗萨’行动实施之日,全世界将会为之大惊失色,难置一词!”希特勒这句话绝没有夸大。当德国进攻苏联的消息传开后,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对此感到吃惊。换句话说,遭到突然袭击的,绝对不是斯大林一个人,也不是苏联一个国家。德国侵略苏联的消息,对其他国家一样产生了强劲的震撼,只不过,苏联的损失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而其他国家的震撼则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巴巴罗萨”行动,几乎在一切方面都达到了突然袭击的效果,这就说明,苏联在战争初期的失利,不是仅仅由于政治体制而造成的,它一定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苏联的国家体制和情报体制的影响。30年代,苏联在紧张的政治气氛中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的专权和对他的个人崇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切反对或怀疑斯大林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的人都被视为“人民的敌人”,对这些人,斯大林操有生杀大权。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堵塞了斯大林了解外界真实情况的渠道。在这种体制下,人们不敢向斯大林陈述不同意见,只能唯命是从。斯大林听到的只是一片阿泱之词,而不可能听到反映真实情况的客观看法。1940年11月莫洛托夫率团访问柏林,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1940年的德苏关系,远不像苏联报纸上所表述的那样,是友好的、和睦的。实际上,德苏两国的决策层都意识到,在德国和苏联之间有一股暗流在涌动,这股暗流可能毁掉德国与苏联之间的友谊。德国在西线的进攻极为顺手,苏联在东线的行动同样令人刮目相看。当德军粉碎了波兰的主力部队后,苏联军队也如期越过国境,在波兰与德军会师。然后,苏联出兵芬兰,夺取了芬兰靠近列宁格勒的一块土地,又迫使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随后又在三国进行“选举”,
  由三国公民‘咱主”决定“加入”苏联,这种做法是违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更有甚者,当德军征服法国后,苏联又以武力为后盾,迫使罗马尼亚把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还给”苏联,而这两块土地并不是苏联固有的领土。罗马尼亚是德国的石油供应基地,苏联此举实际上已经威胁到德国的利益,希特勒对苏联的举动虽然如芒刺在背,但是,希特勒觉得时机没有成熟,因此,他忍住了。不过,他还是作出了一些反应,比方说强迫罗马尼亚把特兰西瓦尼亚交给匈牙利,又把另一块土地划给保加利亚,并向罗马尼亚保证,罗马尼亚的新国界得到德国的保护。对此,苏联提出了严正抗议,认为它违反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两天后德国则反唇相机。苏联出兵波罗的海三国,难道与德国商量了?显然,是苏联违约在先,莫斯科莫怪柏林不讲义气。不过,希特勒毕竟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在没有作好战争准备之前,他并不想得罪斯大林,他还邀请莫洛托夫访问柏林,以抚慰斯大林那颗多疑的心,顺便摸一下苏联的底细。斯大林答应了。
  莫洛托夫是苏联著名的外交家,他素来以顽固、不妥协而闻名于世。他抵达柏林后,尽管德国人对这位来自“赤色国家”的共产党领袖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可是莫洛托夫始终紧绷着脸,静静地听主人发言,而从他嘴里时不时冒出的提问,则往往使主人面红耳赤。
  在柏林,莫洛托夫会见了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也同希特勒有过一段唇枪舌剑的交锋。希特勒在会谈时说,英国已经失败,最后投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轴心国的胜利指日可待,现在该是考虑胜利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了。他邀请苏联一起参与瓜分大英帝国遍布全球的遗产问题。可是莫洛托夫对此根本不感兴趣,他只对德国与苏联之间的一些问题感兴趣,对大英帝国是否已经失败并不关心。显而易见,就在会谈时,已经“最后失败的”英国皇家空军在柏林上空投下了炸弹,元首所言,显然不实。他劈头盖脸地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德国军事代表团在罗马尼亚干什么?德国军队出现在芬兰,目的何在?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意义是什么?德国所谓的欧洲新秩序和大东亚新秩序究竟指的是什么?苏联在其中的地位如何?连珠炮似的提问把希特勒闹了个手忙脚乱,他率先根本没有想到这位惯于说“不”的先生会提出这么多问题来,故而只能避重就轻地回答两个。但是,莫洛托夫还是揪住德军出现在芬兰不放。他说:“苏联政府认为,最后解决芬兰问题是它的责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规定,芬兰是苏联的势力范围。”
  而希特勒也不示弱,他针锋相对地说:“波罗的海如果发生冲突,将严重影响德苏关系,后果不堪设想。”
  莫络托夫却说:“这不是波罗的海问题,问题出在苏联。”希特勒大声叫了起来:“不得与芬兰作战。”
  莫洛托夫说:“你这是违背去年签订的条约。”
  双方僵在那里。这时,里宾特洛甫出来打圆场,说:“实际上根本没有理由使芬兰问题成为一个争端,或许这只是一个误解。”希特勒顺势转圈,大谈德苏瓜分大英帝国的前景,而莫洛托夫却死揪住芬兰问题不放,坚决要讨论与苏联国家安全有关的问题。他说:“对于德国驻扎在芬兰的问题,苏联仍在等待回答。苏联还想知道德国对土耳其、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打算,德国对罗马尼亚新边界的保障是针对苏联的,应予以撤销。”
  希特勒哪里受得了这些,他立即跳了起来,拒绝了莫洛托夫的要求:“这是无法满足的。”
  “要是苏联也像德国一样,向保加利亚提供保证,德国会说些什么?”
  “难道鲍利斯国王要求莫斯科给予保证了吗?”言下之急是,即使苏联想效法德国,也不可能啊!他接着说:“如果德国要找借口,与苏联摩擦,他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这种借口。”这已经近乎威胁了。但是,苏联并不是罗马尼亚或保加利亚,莫洛托夫不怕希特勒的威胁,双方不欢而散。
  柏林会谈是德苏之间短暂“蜜月”的终点。通过这次会谈,双方都摸清了对方的底细。莫洛托夫知道,苏德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当时参与谈判的总参谋部作战部长华西列夫斯基说,凡是经历过那种气氛的人都知道,苏德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可是,斯大林对德苏关系有过肯定的判断,谁敢与他唱反调?莫洛托夫回来向斯大林报告说,他对希特勒不会在近期进攻苏联的判断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坚持己见也就不足为怪了。
  苏联政治体制的不良影响尤其表现在苏联情报机构上面。在总的集权体制下,苏联的情报机构也形成了一种高度集权的体制。1941年2月3日,为了加强国外情报工作,苏联成立了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原内务部国外情报部成为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国外份报局,米哈伊洛维奇·费金任局长。但是,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前,国外情报局的影响远远比不上总参情报部,费金的地位更非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部长贝利亚可比。总参情报部长卜卜戈里科夫将军是斯大林的主要情报顾问,他直接对斯大林负责。戈里科夫是一名出色的战将,却从无情报工作经历,在情报领域他完全是一个门外汉。这与他的历届前任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更可恶的是,戈里科夫还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他心中满脑子想的是自己在斯大林心目中位置,情报工作成了他讨好斯大林的工具。他一门心思要讨好斯大林,平时他主要用心揣摩斯大林的心理,了解斯大林对国际问题的看法,而不是扎扎实实地组织情报的搜集和分析。应该说,总参情报部确实有十分良好的情报来源,而且也不乏实事求是的情报分析人员。但是,所有的情报资料最后都要经戈里科夫汇总,由他提供给斯大林。经戈里科夫之手提供给斯大林的情报可分成两大类:来源可靠类和来源可疑类,但判断情报是否可靠不是他自己对情报的客观评判,也不是根据情报的来源,而是根据情报是否同斯大林的意见相一致。任何情报,不管其来源如何,只要它同斯大林的看法一致,他就将其列入“可靠”一类;对那些与斯大林看法相左的情报,他就将其列入来源可疑类,斯大林在这些文件上批上“存档”即予退回。这些情报也就不再传阅,即使作为戈里科夫的顶头上司的总参谋长和国防人民委员也无从了解。所以那些与斯大林意见相左的情报到底送来多少,价值如何,国防人民委员部和总参谋部一无所知。像佐尔格的报告,虽然传到了斯大林之手,却被认为是“来源可疑”,根本没有传阅就被存档了。
  在戈里科夫的领导下,苏军情报部的情报评价工作很明显缺乏客观性。戈里科夫不仅抹杀了情报搜集人员的卓越功绩,而且受了德国战略欺骗的影响,继而向斯大林施加了错误的影响,从而导致突然袭击不可避免。苏共二十大后,戈里科夫追随当时的反斯大林浪潮,将苏德战争前苏联的情报失误完全归因于斯大林个人。他认为,总参情报部已经完全将情报资料送给了斯大林,斯大林本人应对这些情报的分析判断失误负责。但是他的观点遭到苏联历史学家的批驳,很明显是站不住脚的。戈里科夫确实向斯大林提供过很多有关“巴巴罗萨”行动的情报,但这些情报都是经他处理过的。如1941年3月20日,戈里科夫上报了一份有关“巴巴罗萨”的情报,预言战争将在1941年5月15日至6月15日之间爆发。这份情报具有极大的可靠性,可是这份情报明显不符合斯大林的口味,于是戈里科夫在报告上批道:“l.根据上述言论和今春可能的作战方案,我认为发动对苏战争最可能的时间,是在战胜英国以后,或在德国缔结光荣的对英和约以后。2.关于今春对苏战争不可避免的传说和文件,必须看作是英国甚至可能是德国情报机构散布的假情报。”
  一份极有价值的情报,经过戈里科夫的“判断”后,成了一份假情报。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对苏联情报人员,斯大林也不信任。在30年代苏联紧张的政治背景下,斯大林形成了一种怀疑一切的习惯。能够获取他信任的只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被当作异己排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斯大林不惜向昔日的战友举起屠刀,从事国外情报工作的情报人员首当其冲。在大清洗时一大批杰出的苏联情报人员惨死在内务部的屠刀之下,连总参情报部部长别尔津也未能幸免。而在苏德战争前报告德国侵略意图的绝大部分是总参情报部系统的情报人员,如佐尔格情报网,“露西”和“红色乐队”都是别尔津当年用建的,而且,这些情报网的组建也是违背斯大林意愿的。当年,杨大林为了讨好希特勒,曾下令总参情报部不得在德国境内活动。在别尔津死后,总参情报部杰出的情报人员提供的情报不被重视,也就不足为怪了。更何况他们提供的情报有违斯大林的心意,在斯大林看来不值得相信。战争爆发前,“红色乐队”最后报告了德军进攻的消息。这个情报对斯大林有所触动,他问国外情报部部长资金,这些情报是从哪里搞来的,是否可靠,他们又是如何搞到这种绝密情报的。当他被告知,情报来源在德国,他沉默不语。然后他对费金说:“除了皮克(德国共产党领袖政h,其他德国人都不可靠,是吗?”费金答:“是的,斯大林同志。”他明白斯大林的言下之意,这些情报来自纳粹党员和德国军官,很不可靠,很可能是德国人故意传递的假情报。斯大林对自己的主观判断盲目自信,对希特勒的允诺则深信不疑,甚至于到了自欺欺人的地步。6月13日,塔斯社针对“巴巴罗萨”行动的流言竟然出来辟谣,攻击英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苏德两国之间挑拨离间。

    “我想这是希特勒向我们挑衅,难道他真的敢
  发动战争吗?”战争终于不以斯大林的意志为转
  移,按时爆发了。可斯大林还指望通过和平途径
  解决问题。

  6月21日下午,德国柏林。苏联大使弗拉基米尔·杰卡诺索夫一直在打电话给德国外交部,要求约见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澄清一些问题,并对德国飞机侵犯苏联边界一事向德方提出抗议。为这种事情,他已经向德国提出过多次抗议,尽管不会有任何效果,但一个处于被伤害地位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不有所表示是说不过去的。但是,他得到的答复是:“里宾特洛甫不在城内,何时回来,不得而知。”杰卡诺索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无法可想。6月对日就这样过去了,到22日1点,莫斯科又发来急电,通报了莫洛托夫与舒伦堡谈话的内容,要求他立即会见德国外长。大使馆的翻译别列日科夫再次要通了德国外交部的电话,但答复依旧。一个小时后,他终于接到来自德国外交部的电话:里宾特洛甫将在4点钟接见苏联大使。杰卡诺索夫和别列日科夫立即驱车前往威廉大街,只见德国外交部前人头攒动,看到苏联大使过来,新闻记者立即围了上来,帮他们拍照。
  身着灰绿色制服的里宾特洛甫在办公室等候着杰卡诺索夫,看到他们走进办公室,他从桌子后面站了起来,默默地向苏联客人点了一下头,然后,他们坐到大厅对面的圆桌前。别列日科夫此时发现,里宾特洛甫脸色绯红,面孔浮肿,目光浑浊,他还以为德国外长在城外喝醉了酒。事实上,里宾特洛甫今天确实喝了一些酒,一是因为今天他实在兴奋;二呢,也是因为他感到紧张,需要酒精来麻醉自己。他的翻译施密特这样形容他:“他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野兽一样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杰卡诺索夫随身带了一份备忘录,可未及他拿出来,里宾特泪甫似乎猜到了他的来意,首先说:“今天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现在要谈论的完全是另外一码事。”然后,他开始磕磕碰碰地说:德国政府已经掌握了苏联军队在边境集结的证据,苏联政府正采取越来越反德的外交政策,德军将在苏联边界采取“军事反措施”,为此,“元首委托我正式宣布这些防卫措施”。
  杰卡诺索夫愣在那里。战争这么快就降临到苏联人民头上了。多年的外交素养使他立即恢复了镇静。他说,他对于这种事态的发展表示深切的遗憾,之所以造成今天这种局面,德国要负全部责任,“这是最无耻、最没有理由的侵略行径,你们强盗般地入侵苏联,将来必定会后海的,你们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然后,他向里宾特洛甫点了一下头,手也没有握,就走出了办公室。
  6月21日晚上的克里姆林宫也是一个不眠之夜。基辅军区参谋长普尔卡耶夫报告总参谋长来可夫,一名德军司务长向苏军授江,说德军已经进入出发地域,22日晨将发起进攻。总参谋长朱可夫立即向斯大林报告,斯大林说:“你和国防人民委员一起到克里姆林宫来吧。”朱可夫以为,这次斯大林真的要下决心了,于是马上起草了一份命令,与铁木辛哥及副总参谋长瓦杜丁一起赶往克里姆林宫。一路上,三人计议着,这次一定要作出让部队进入战并准备的决定。
  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等着朱可夫等人,显然,他也被这些接二连三的消息搞得心神不宁。毕竟,他面对的不是像芬兰、罗马尼亚这样的小国,而是一个已经武装到牙齿、征服了半个欧洲的德国。万一战争真的爆发,而苏联没有任何准备,他势必成为千古罪人。
  斯大林问:“这个投诚者会不会是德军为了挑起冲突有意派来的?”他心中还存在一份侥幸心理,在他的心目中,希特勒发动战争前一定会进行挑衅,寻找战争借口,这个念头已经是根深蒂固,动摇不得。但是,铁木辛哥和未可夫都作了否定的回答。
  室内一片寂静,其他接到通知的政治局委员也走进了克里姆林宫,来到斯大林身边。
  “我们应该怎么办?”
  “应该命令所有边境军区部队进入一级战斗准备。”铁木辛哥建议。随后,朱可夫读了一遍他们刚才起草的命令。
  斯大林说:“现在下这样的命令为时尚早,也许问题可以通过和平方式得到解决。命令要简短,指出德军可能以挑衅的方式发起突然袭击,但所有边境部队不应受任何挑衅的影响,以免使事情复杂化。”朱可夫和瓦杜丁立即按斯大林的意思重新起革命令。全文如下:
  “1.1941年6月22至23日德军可能在列宁格勒军区、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西部特别军区、基辅特别军区、敖德萨军区正面实施突然袭击。袭击可能从挑衅行动开始。
  “2.我军的任务是:不受任何挑衅行动的影响,以免使问题复杂化。与此同时,列宁格勒、波罗的海沿岸、基辅。敖德萨各军区部队进入一级战斗准备,以防德军或其盟军可能的突然袭击。
  “3.兹命令:1941年6月ZI日夜间,隐蔽占领国境筑全地域各发射点;1941年6月22日拂晓前,将全部飞机、包括陆军航空兵的飞机,分散到各野战机场,并加以周密伪装;所有部队进入战斗准备。军队应分散、伪装;部队不待补充兵员到达,立即进入战斗准备。城市和目标地区应采取灯火管制一切措施;在没有特别命令的情况下,不得采取任何其他措施。”
  这个命令考虑到德军可能会进行突然袭击,比起以前的命令是有很大的进步,但命令的最后一部分仍然肯定,在没有特别命令的情况下,苏军不得采取任何其他措施。也就是说,边境军区如果遭到德军的突然袭击,在没有莫斯科指令的情况下,部队仍然不能采取任何措施,包括对入侵者的还击。如果这个命令及时下达到各部队,那么,枕戈待旦的苏军将眼睁睁地看着敌人的飞机在头顶肆虐而不难还手,从而上演战争史上的一幕奇观。但是,即使这样的一份命令,也没有能及时发到边境部队。按理说,这份命令部队进入战斗准备的指令应该以最快捷的方式——直通电话发出,但是,未可夫和铁木辛哥没有这么做。他们想到了这份命令可能造成的后果:万一希特勒没有战争的打算,由于苏军进行了战斗动员,从而刺激希特勒,导致战争爆发,这个责任他们可承担不起。他们请斯大林在命令上签了字后,然后通过最牢靠的方式——电报发了出去,这样,电报底稿将会保留下来,万一将来出事,也将有案可稽,责任不会落在他们头上。后来这个命令虽然发出,但终因时间太晚,加上通讯联络不便,苏军实际上没有得到预警时间。
  6月22日凌晨3点半,战争按时爆发了。可是,由于通讯联络不畅,莫斯科并不知道边境地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德国入侵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斯大林心里还存在一份侥幸心理。3点半,朱可夫得知德军已经空袭苏联边境地区,便要通了斯大林的电话,向他报告了这个情况,并请求下达特别命令,让边防军还击。斯大林沉段不语。朱可夫又问:“你听懂了我的意思吗?”电话线那头依然是沉默。好久,斯大林才让朱可夫和铁木辛哥及政治局成员到克里姆林宫来。斯大林面色苍白,站在桌旁,他说:“应该立即给德国大使馆打个电话。”正巧此时德国大使也急于求见莫洛托夫。一会儿,莫洛托夫走了进来,说:“德国政府向我国宣战。”斯大林颓然坐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
  123456网文网 123456ww.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