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三章 用谎言保卫真理


        ——盟军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

  希特勒在预备着盟军的“入侵”,可是,在确定
  盟军的登陆地点上,希特勒却伤透了脑筋。

  1944年 6月 6日, 由 6000艘军舰组成的盟国海、空军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从而揭开了重返欧洲大陆的序幕。
  这场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登陆行动,既在德国人意料之中,也在他们的意料之外。自从德军横扫整个西欧,将英国人逐出大陆以后,希特勒就在等待着这次登陆。当时,英国人从敦刻尔克撤退才六个月,希特勒就想到,美国人很可能会在欧洲登陆。不过,他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说那不过是幻觉,因为美国当时还没有参战,尽管罗斯福对德国的态度很是强硬,但是,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将会阻止他卷入这场看来与美国无关的战争。“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盟军“入侵”的幽灵才在他心头重新泛起。现在,英国和苏联已经在同一条船上了,苏联如果真被德国打败,那么,英国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不过,他满怀信心地说:“任何登陆都将被打败。”
  德军情报部门也一直在监视着英吉利海峡对岸的一举一动。在他们看来,既然德国不能征服英国,那么,英国人重新登上欧洲大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尽管整个西欧已经没有战事,但是,德国陆军情报机构的两大杰出部门之一的西线外军处却仍然存在,而它的直接领导人外军处处长就是那个身材魁梧的乌尔利希·利斯。利斯虽然出身炮兵,但对国外情况有相当了解。他懂得三门外语,除了英语和法语相当熟练外,他还懂意大利语,这在当时的德国情报界是不多见的。利斯在战争初期颇受希特勒的信任,只是德军在西线打得太顺手了,利斯和他的西线外军处几乎无事可干,于是,他只得一遍一遍地整理着有关英国军队的编制情况,直到把它全部搞透为止。
  1942年3月1日,利斯又站在地图前,向秘书口授着一份机密文件。这份文件他将大部分寄给自己的同行——德国情报界的其他成员,但是,有三份将直接提供给德国最高统帅部,包括他的直接上司、驻守在法国西部、负责防守法国海岸的B集团军群统帅龙德施泰特。
  利斯审视着地图,说:“1942年英美可能对欧洲和非洲展开的作战活动是最主要的作战活动,而不是只起辅助作用。美国总统罗斯福已经在国会宣称,‘必须而且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采取强有力的进攻行动’,这意味着同盟国将在欧洲、非洲和中东采取什么行动。我认为,根据同盟国的战略,摧毁德国可能先于摧毁日本。因此,海军应重点调查同盟国的运输问题。”利斯的话处处闪烁着真知灼见。当时他并不知道,盟军已经作出了“欧洲第一,亚洲和太平洋第二”的战略部署,作出这种判断,只能说明利斯确实具有先见之明,而且,他提出的建议也是恰到好处。试想,运输是制约盟军登陆的一个真正的关键因素,大量的兵力需要从美洲运到欧洲,如果没有船,那登陆从何谈起?反过来说,如果利斯要了解盟军登台间意回、登陆的时间乃至突破方向,只要看看盟军的运输问题解决了没有,就可以了解个大概。
  “总的说来,英美部队在1942年大概只是进行或多或少是全面的单独作战,为1943年对欧洲发动重大攻势作准备。”利斯说这番话的时候,停顿了一下。他不知道盟军将从何时开始进攻,也不知道哪里将是盟军的突破点,他不能把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写在他的情报估计上。不过,他认为,盟军不大可能从丹麦或德国海岸登陆,从荷兰和比利时海岸登陆也是不大可能的。如果没有完全的制空权,盟军向法国海岸发动攻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如果仅向比斯开湾发动冲击,那只会产生“微小的作战效果”。
  利斯的目光继续南移,终于绕过欧洲大陆的西南角,进入地中海地区。他说:“只要法国继续保持它的北非帝国,英国在意大利登陆的可能性就很小。而盟军从中东向巴尔干和高加索发动的进攻,即使发生,也只有在1942年的下半年才有。”说到这里,利斯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得出结论:“日本参战,牵制了英美的海军力量,使得它们不大可能在1942年对已有防备的欧洲海岸发起重大进攻。”

  利斯的报告得到了希特勒的首肯,这并不是说他对利斯的先见之明表示嘉许,实在是因为他本人也有这种想法。利斯的分析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他的先入之见,从而显出元首确实要高人一筹。因此,对1942年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前景,希特勒想都没有想过。美国佬现在陷在太平洋,英国人被迫困守英伦三岛,要不是他作出了东进苏联的决策,说不定现在英伦三岛上空已经飘扬着德意志的旗帜。没有实力,盟军拿什么在欧洲登陆?
  德军情报部门也一直在监视着英吉利海峡对岸的一举一动。在他们看来,既然德国不能征服英国,那么,英国人重新登上欧洲大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尽管整个西欧已经没有战事,但是,德国陆军情报机构的两大杰出部门之一的西线外军处却仍然存在,而它的直接领导人外军处处长就是那个身材魁梧的乌尔利希·利斯。利斯虽然出身炮兵,但对国外情况有相当了解。他懂得三门外语,除了英语和法语相当熟练外,他还懂意大利语,这在当时的德国情报界是不多见的。利斯在战争初期颇受希特勒的信任,只是德军在西线打得太顺手了,利斯和他的西线外军处几乎无事可干,于是,他只得一遍一遍地整理着有关英国军队的编制情况,直到把它全部搞透为止。
  1942年3月1日,利斯又站在地图前,向秘书口授着一份机密文件。这份文件他将大部分寄给自己的同行——德国情报界的其他成员,但是,有三份将直接提供给德国最高统帅部,包括他的直接上司、驻守在法国西部、负责防守法国海岸的B集团军群统帅龙德施泰特。
  利斯审视着地图,说:“1942年英美可能对欧洲和非洲展开的作战活动是最主要的作战活动,而不是只起辅助作用。美国总统罗斯福已经在国会宣称,‘必须而且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采取强有力的进攻行动’,这意味着同盟国将在欧洲、非洲和中东采取什么行动。我认为,根据同盟国的战略,摧毁德国可能先于摧毁日本。因此,海军应重点调查同盟国的运输问题。”利斯的话处处闪烁着真知灼见。当时他并不知道,盟军已经作出了“欧洲第一,亚洲和太平洋第二”的战略部署,作出这种判断,只能说明利斯确实具有先见之明,而且,他提出的建议也是恰到好处。试想,运输是制约盟军登陆的一个真正的关键因素,大量的兵力需要从美洲运到欧洲,如果没有船,那登陆从何谈起?反过来说,如果利斯要了解盟军登陆的意图、登陆的时间乃至突破方向,只要看看盟军的运输问题解决了没有,就可以了解个大概。
  “总的说来,英美部队在1942年大概只是进行或多或少是全面的单独作战,为1943年对欧洲发动重大攻势作准备。”利斯说这番话的时候,停顿了一下。他不知道盟军将从何时开始进攻,也不知道哪里将是盟军的突破点,他不能把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写在他的情报估计上。不过,他认为,盟军不大可能从丹麦或德国海岸登陆,从荷兰和比利时海岸登陆也是不大可能的。如果没有完全的制空权,盟军向法国海岸发动攻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如果仅向比斯开湾发动冲击,那只会产生“微小的作战效果”。
  利斯的目光继续南移,终于绕过欧洲大陆的西南角,进入地中海地区。他说:“只要法国继续保持它的北非帝国,英国在意大利登陆的可能性就很小。而盟军从中东向巴尔干和高加索发动的进攻,即使发生,也只有在1942年的下半年才有。”说到这里,利斯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得出结论:“日本参战,牵制了英美的海军力量,使得它们不大可能在1942年对已有防备的欧洲海岸发起重大进攻。”

  利斯的报告得到了希特勒的首肯,这并不是说他对利斯的先见之明表示嘉许,实在是因为他本人也有这种想法。利斯的分析认一个角度证明了他的先入之见,从而显出元首确实要高人一筹。因此,对1942年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前景,希特勒想都没有想过。美国佬现在陷在太平洋,英国人被迫困守英伦三岛,要不是他作出了东进苏联的决策,说不定现在英伦三岛上空已经飘扬着德意志的旗帜。没有实力,盟军拿什么在欧洲登陆?
  不过,希特勒也知道盟军在西线登陆的严重性。即使盟军在北非或是其他什么地方登陆成功,那也不过是“癣疥之疾”,对于德意志的生存来说无关紧要。可是,如果盟军真的在西线登陆,那么,德意志帝国的大限也就到了。他想把利斯的报告让他的统帅部和外交部看看,听听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可是,也许是因为他太忙了,以至于把这个问题给忘记了。直到三个星期后,他才偶然想起了这份报告,于是匆匆发出了元首的第40号指令,说:“欧洲海岸在最大程度上面临着敌人在不久的将来进行登陆的危险”,希特勒一开头就危言耸听,以期引起下属的重视。接着,他就加强西线的防御问题发出了一些指示。但是,有关防御的准备工作并没有展开,只是到1942年6月,英美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会谈后,美国正式宣布,任命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为欧洲战区司令,希特勒才真正重视起第二战场的问题。他立即把自己的党卫军帝国师拨给西线,让他们在西线效力。而德国的情报机构立即开动起来,德军谍报局报告说,在英国集结的小型船只已经达到了2802艘,希特勒开始认真考虑第二战场问题了。他与当时任西线总司令参谋长的蔡茨勒将军讨论了在西线修筑壁垒的问题。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也向德国各驻外使馆发出通知,说德国驻世界各国代表的主要职责是,迅速可靠地提供有关登陆问题的各种情报:英国和美国是否试图入侵,何时入侵,从什么地方人侵。于是,各种各样的报告纷至沓来,但是,希特勒却凭借他那灵敏的第六感觉,认定不会马上出现真正的第二战场。仿佛是为了印证他的话似的,8月19日,一支几百人的部队真的在迪埃普登陆了,但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登陆作战的经验,顺便搜集一些情报。在德军的强有力打击之下,这支小部队在付出重大代价后撤走了。希特勒欣喜若狂,事实证明了他的预测。1942年乃至1943年他都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盟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集结起一支进攻欧洲大陆的军队。
  不过,到1943年底,盟军在欧洲大陆登陆的前景又使希特勒烦恼不堪。1943年11月 3日, 希特勒正式在第51号指令中提出这个问题。他说:“东线的危险仍然存在,但更大的危险却在西线,盎格鲁一萨克逊人的登陆卜……在东线,由于领土广阔,我们可以失去部分土地乃至大片土地而不至于对德国神经系统形成致命打击。在西线却不同!如果敌人成功地突破这里的广阔的前线B御,其直接后果是无法预料的。各种迹象表明,敌人至迟明年司天,也许更早一些时候对欧洲西线发起进攻。”
  12月20日,在东普鲁士的森林中,希特勒又召开了一次形委会议。会议一开始, 他并没有提到第二战场问题, 但在会议即将自束之时,希特勒再次提出:“敌人将在春天从西线向我们发起进攻这已经无可怀疑了。”元首的话引起了一阵沉寂。大家都知道盟军在西线登陆对德意志帝国意味着什么。这两年,德军在东线已经损兵折将,如果英国和美国再掺杂进来,那么,德意志帝国可真是发发可危了!大家围着桌子上铺就的巨幅地图,一言不发。只有参谋总长蔡茨勒过后才学着元首的话说:“会向我们进攻的,这没有疑问。”
  “如果我们从开始就能知道哪里是佯攻,哪里是真正的主攻,那就好了。”希特勒自言自语,叹息着转向法国地图,望着那遥远的海岸。手下的唆罗们还是一声不吭。是的,要是知道哪里是真正的主攻,那么,只要把所有德军都压过去,还愁不能打败盟军的攻势?这样的话难不会讲?不过,谁也不敢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没有任何结果,一场有关西线的会议就这样结束了。但是,从今天开始,希特勒对西线的防御再也不能置之度外。除了那该死的俄国人外,现在元首心中又多了一个心腹之患。
  进入1944年以后,希特勒更是凭他的直觉感到盟军即将在西线发起进攻。在3月20目的一次会议上,他对格德·冯·龙德施泰特元帅、西奥德·克朗克海军上将等人说:“很明显,盎格鲁一萨克逊人必将在西线登陆。但是,没有一个人知道何时登陆和怎样登陆。”他认为,关于挫败盟军登陆的意义,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粉碎敌人的登陆企图绝非西线的区域性的决定。它是有关战争全局、因而也是有关战争结局的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他强调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在几小时,最多不超过几天内把敌人的登陆行动打垮”,“一旦把登陆挫败,敌人就再也不可能组织新的入侵”,因此,“战争的结局、帝国的命运落在西线的每个土兵身上”。
  为了挫败盟军的登陆,希特勒在西线集结了一支有150万人的庞大队伍,由久经沙场的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他出身于一个典型的普鲁士军人家族,这个家族曾造就了好几代军阀,先祖的血液还在龙德施泰特的血管中流动。他神态做岸,风度优雅,戴一只单片眼镜,活脱脱一个普鲁士士兵的化身。他在德国军官团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被称为“条顿人的最后一名骑士”。龙德施泰特的一生似乎都充满了矛盾。他被称为德军在装甲兵方面的专家,可是谁能想到,龙德施泰特一生中从未上过坦克,他受不了坦克中那份肮脏、油腻和噪音。他看不起纳粹党,更看不起希特勒这位“波希米亚下土”,可是,当他为第三帝国效力时,他却是全身心投入,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1939年,龙德施泰特已经年过花甲,但在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还是毅然穿起征袍,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效力。在进军波兰、闪击法国的战斗中,他都是德国集团军群的指挥,在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中,他是负责列宁格勒方向的北方集团军群主帅,后来由于身体不佳,他向希特勒告病休养。1942年3月,他又应希特勒所请,出任防御整个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的集团军群主帅。他手下有两个集团军群,其中,G集团军群部署在法国南部,B集团军群守卫在法国北部。在希特勒和龙德施泰特的脑海里,法国北部是最易受到盟军进攻的,1943年12月对日,希特勒又派去了足智多谋的“沙漠之狐”隆美尔,由他出任B集团军群的主帅,负责加来地区的防御。在希特勒看来,龙德施泰特虽然宝刀未老,但是所受的却是普鲁土刻板的军官团训练,这种训练使得他们容易循规蹈矩,不易于出奇制胜。过去的战争经验已经证明,这一帮人虽然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们的宏论往往是错误的。而隆美尔则不同,他既非出身于普鲁士军官团,也不是德意志某一个名门望族。他的家境极为平凡,父亲古个小学教师,他至多算个中产阶级的后代。他是战争中成长起司的新一代德国军人,他与龙德施泰特正好相反,而与希特勒却颇X相仿,希特勒对隆美尔是恩爱有加。好在隆美尔也争气,在北非刊以区区10万德意军队,战胜了占绝对优势的英国军队。后来虽致失败,但那是气数使然,与隆美尔无关。没听说吧,评论家评论说蒙哥马利胜得毫不精彩,而隆美尔却是虽败犹荣。希特勒让隆美尔到西线给龙德施泰特当副手,同时授予他绕开龙德施泰特直接奏事之权。隆美尔也不负重望,上任后又是察看地形,又是修筑工事,整天开着他那辆重型梅塞德斯牌汽车在外边奔跑。他不惜计价,沿法国海岸修筑了一堵“大西洋墙”。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在察看了隆美尔修筑的工事后,公开宣称:“我们已经把欧洲沿岸全部要塞化了——自挪威北端的诺尔辰角起,一直到地中海沿岸止。”这堵大西洋壁垒,即使不是固若金汤,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样蜡枪头。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紧迫,隆美尔没能修完他的“大西洋墙” ,到战争爆发,整个工事只完成了 40%,而在诺曼底地区则大部分没有完成。他预备设置的地雷阵,本来要埋下四亿颗地雷,可由于时间限制,只完成了1%,这个地雷阵后来还是给盟军带来了很大的杀伤力。

    “在战争时期,真理是如此可贵,以至于必须
  用谎言去保卫。”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战略欺骗作如
  是评价。为了“霸王”计划的成功,盟军不得不布
  下一张欺骗之网。

  希特勒在等着盟军的入侵,盟军最高统帅部当然也没有闲着。只是登陆的难度太大,而盟国的实力一下子又不能达到,登陆的问题一直拖了下来,但是,登陆的计划是在制订着的。到1943年底,登陆问题已经不可能再拖下去了。11月至12月间,美国、苏联和英国首脑会议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三国首脑在会上讨论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决定于1944年5月发动“霸王”战役,通过法国向希特勒德国发起进攻。德黑兰会议一结束,罗斯福和丘吉尔又举行第二次开罗会议,确认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为1944年的主要战役,决定任命艾森豪威尔为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负责“霸王”战役的准备和指挥工作。根据盟军拟定的登陆计划,登陆将于1944年6月进行,地点是法国的诺曼底地区。参加首批登陆的有8个海上登陆师和空降师共计20万人,另有3个师共计9万人将紧随1.9万辆战车在登陆战打响后18小时内抢渡到对岸。 这些官兵将乘 5000艘舰艇、1300条商船。 1100架战斗机和 800架滑翔机登陆。掩护这支大军的有1200艘军舰、1万多架轰炸机和战斗机。直接参加这次登陆行动的将达400万人,如果加上后勤支援力量,参战总人数将达600万人之巨。
  关于登陆地点的选择,盟军也颇费心思。实际上从英国人退出欧洲大陆那天起,他们就在考虑将来可能的登陆地点了。在这方面,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想法最多,可惜最终都被否决了。
  丘吉尔的第一个方案是从挪威登陆。1940年4月挪威战役打响后,皇家海军曾在那里与德国海军打过一仗,最后败下阵来。英军就是从那里撤出来的。可以说,如果盟军从那里登陆,那将是轻车熟路。为此,丘吉尔对这个方案十分欣赏。细细研究下来,盟军虽然有能力从挪威登陆,可是,从那里登陆盟军并不能节约一些部队,反而会引起与瑞典的战争。直到这个时候,瑞典还是一个中立国,虽然略微偏向德国一边,战争进行到这种地步,把一个中立国拖入战争值得吗?最重要的是,选择挪威登陆,盟军必须在海上作战,极易遭到德国潜艇的攻击;而且,空中掩护的力量也显不足,再加上当地气候寒冷,需要大批经过特殊训练、具有特种装备的部队,可盟军哪里有这么多特种部队?这个方案被否决了。
  丘吉尔的第二个方案是从巴尔干登陆。他认为巴尔于是欧洲柔软的下腹部,如果从这个地方出击,必定能给希特勒致命的一击。可是,这个方案也没有获得专家们的同意。他们认为,从巴尔干登陆看起来颇具吸引力,但实际上不可取。首先是这一带地形复杂,盟军登陆后要穿越群山进人匈牙利平原,最后才能直入德国。而且,东南欧历来是俄罗斯的禁育,苏联在这里有着广泛的利益,如果盟军从这里登陆,必将引起与苏联的矛盾,引起盟国之间的冲突。这个方案也不可取。
  第三条可能的登陆线路是从法国南部登陆。根据这一方案,登陆、固守都不成问题,苏联人也会同意,但是代价太大,而也被否决。
  盟军满意的登陆点必须符合下列几个条件。其一是必须在以英国为基地的空军作战半径范围内,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盟军才能得到空军的支援。其次,登陆场附近必须有良好的港口,这样可以运卸大量的作战物资和作战部队。此外海滩必须平坦开阔,便于先头部队最初的作战和桥头堡的建立。这样,3000英里的海岸最后只剩下两处地点可以作为盟军的登陆点,其一是加来海峡,从敦刻尔克到索姆河口一段;其二是诺曼底地区,从康尼到科唐坦半岛一带。由于加来作为登陆场的优势十分明显,盟军预料德军在这里的防御也最为顽固,故予以舍弃,最后只剩下诺曼底一处可以作为登陆场。这里有两个优良的港口,其一是瑟堡,另外一个是勒阿弗尔。虽然说这个地区离英国比较远,离盟军的最终目标德国也比较远,但是正因为这一点,德军在那里的防御比较薄弱,因而盟军袭击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仅这一点,就可以认定它是一个优良的登陆场。
  这么多登陆场都被舍弃,并不是说这些登陆场都无可取之处。恰恰相反,每个地点都有它作为盟军登陆场的合情合理的理由。如挪威、德国用来制造飞机和潜艇发动机的优质钢,就是从一种芬兰出产的镍矿石中提取的,如果没有这些镍矿石,那么德国的战争机器就会停止运转。而这些镍矿石必须经过挪威沿海,才能运到德国。挪威在希特勒的心目中具有一种特殊的位置,他曾说,挪威是关系到这场战争成败的地带。而且,挪威在德国北边,靠近德国唯一的军港基尔,德国开往大西洋的潜艇都从那里出发,如果挪威失守,德国的潜艇将被封死在港口,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海军的历史。希特勒曾经读过一篇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战略的文章,文章说,德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的海军被封锁在军港之内,如果这支舰队能冲破封锁,在大西洋巡逻,那么,它就可能切断英国的商船活动,使英国丧失战争能力。文章最后说,如果再次发生战争,德国应首先占领挪威的不冻港。因此,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就占领了挪威。他反复告诫他的守军,要警惕盟军从挪威人侵的危险。诺曼底登陆开始时,德军在挪威一共驻扎了13个陆军师,9万名海军人员,6万名空军人员,6000名党卫军,另外还有1.2万名准军事人员。这些部队包括一个装甲师,一个潜艇中队,一支小型空军。在整个登陆期间,希特勒都没有调动这支部队,他们一直在那里等待盟军的入侵。
  还有巴尔干。希特勒对巴尔干的关注决不在挪威之下。丘吉尔喜欢用“欧洲柔软的下腹部”来形容巴尔干,希特勒也有同样的想法。他认为巴尔干半岛对第三帝国是重要的。他甚至宣称,罗马尼亚的铁门才是帝国真正的东部边界,德国永远不会放弃对它的主权要求。这个地区为第三帝国提供了维系德国战争机器所不可缺少的原料,如石油,德国需要的石油,有1/3产自罗马尼亚。当盟国的空袭粉碎了德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后,罗马尼亚的油田对德国来说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了,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而巴尔干国家都是德国的盟国,有几十万军队听它使唤。当年进攻苏联时,尽管由于苏联的气候特殊,能够用来作战的时间很短,但当南斯拉夫发生政变,亲德政权被推翻后,希特勒还是在百忙之中抽出两个星期,镇压了南斯拉夫的军事政变。后来有人评论说,如果不是拖延了这两个星期,德国也许在寒冬到来之前就拿下了莫斯科,那么,苏德战争的前景就很难说了。
  盟军情报部门充分认识到希特勒对这些地方的关注,当它们作为登陆场的价值被放弃后,盟军情报部门敏锐地想到,可以利用希特勒对这些地方的关注,分散他对诺曼底地区的注意力,牵制德军部分兵力,不让他们去支援诺曼底。一场围绕诺曼底的欺骗战就这样展开了。
  诺曼底登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整个登陆行动就可能遭到挫败。盟军最高统帅部经过反复研究,最后确定,即使盟军能在登陆之前做到万无一失,但登陆成功的把握只有50%。丘吉尔听到这个结论时,几乎要摔倒在地。他的参谋长布鲁克说,由于运输工具的限制,盟军在登陆日那天,只能投入8个师,第二天可达到10个师,到第5天可达到匕个师,到第21天可以达到24个师,第36天可以达到30个师。在登陆后一个月内,在兵力对比上,盟军将占绝对的劣势。要使登陆军不被消灭,德军在登陆目那天,驻扎在诺曼底附近的军队不得多于3个师,第三天不得多于5个师,第9天不得多于9个师。而龙德施泰特的西线统帅部实际掌握的军队数量是150万人。要分散德军的兵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突然袭击,不让德军摸清盟军的真正意图,迟滞德军对诺曼底地区的增援。如果盟军不能隐蔽自己的进攻时间和主攻方向,希特勒将有足够的时间和兵力来击退盟军的进攻。此外,登陆行动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很高,它要求海岸的风速不能超过每小时24公里,海面风速则在每小时32公里内,能见度要达到4.8~6.4公里之间,云的高度应在900米以上,要有明朗的月亮。但由于海峡地区的天气总是变幻莫测,一年中适合登陆的时间只有那么几段,这几段时间盟军知道,德军也知道。早在1941年,希特勒就下令组建气象情报中心,‘油那些能够使用第六感官。确有才能并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与大自然朝夕相处……”的人充任情报员,不管他是驼背。罗圈腿,还是全身瘫痪,只要他“熟悉蚊子、燕子的飞行规律,了解天气征候,能根据感觉辨别风云,能根据眼睛识别天气的变化”就行。此外,海峡地区在气候、潮汐和地形方面适于实施大规模登陆的地域也是有限的。只要希特勒了解盟军的主攻方向,登陆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
  这个结论让丘吉尔痛苦不堪。一旦登陆失败,德军很可能顺势人侵。初败之后的英国是绝对没有力量挡住德军的入侵的。把成功的机会寄托在突然袭击上面,到底有几成把握?要知道,德国是近代军事学术的发源地。对别的国家搞突然袭击,或许还有成功的把握,可是要对德国搞突然袭击,难哪!胖特烈大帝就告诫过他的军队:“允许被打败,但绝对不能被打个措手不及。”时至今日,德国人并没有忘记先祖的教诲。希特勒可是一个搞突然袭击的老手。现在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不容易做到。
  但是,盟军也有有利条件,这就是盟军拥有当时一流的、在大战中成长起来的情报机构。跨海登陆确实难度很大,但是,只要能做到出其不意,盟军还是有可能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几个桥头堡的。只要桥头堡一建立,源源不断的后续部队将会陆续到达,这样,盟国庞大的军事工业体系和后备兵员的优势将会体现出来,击败德意志帝国也就不是一种奢望了。这一点,艾森豪威尔清楚,希特勒也清楚。
  关键是隐蔽盟军的主攻方向。如果希特勒不能确定盟军的主攻方向,那么,他就木会全力对付已经发生的登陆行动。只有这样,登上海滩的先头部队才不会被消灭,等他清醒过来时,盟军已经在滩头阵地上站稳了脚跟。这样,登陆就有希望了。
  为了确保登陆成功,盟军不得不借助于战略欺骗手段,通过战略欺骗分散希特勒的注意力,迫使他把兵力分散在从挪威到地中海的广阔地区,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为此,盟军最高统帅部在制定“霸王”计划的同时,又制定了一项“卫士”欺骗计划。“卫士”计划有双重目的:其一,旨在通过多种欺骗手段,迫使希特勒将德军分散在欧洲各地,使他在诺曼底地区缺少足够的兵力来挫败盟军的登陆;其二,通过干扰和破坏德军的通讯、情报、后勤和行政系统,迟滞德军对登陆作出反应。它包括至少36项附属计划和几十项有关对策,其目的是使希特勒相信,由于无法解决登陆艇问题,盟军在1944年7月前不可能在欧洲登陆。此外,在登陆地点方面,盟军有多种战略考虑,挪威力D来和巴尔干都是盟军可能的登陆地点,而主攻将在加来方向。
  “卫士’ 外划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坚韧” 计划,它又分‘北方坚韧”和“南方坚韧”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针对挪威和瑞典两国,目的是迫使希特勒把他部署在北欧的27个师的德军滞留在这些国家,坐等英、美、苏三国的联合进攻。为此,负责实施此次战略欺骗计划的伦敦监督处在苏格兰虚构了一支拥有35万人的英国第4集团军,这支部队将在登陆口会同美国第匕军及部分苏军向挪威发动大规模进攻。“南方坚韧”计划主要针对法国沿海。盟军在加来海峡对面、英格兰的东南部虚构了美国第1集团军,这是一支拥有50个师。近100万人的部队,其目的是让希特勒相信,盟军的主攻方向是加来,对诺曼底的进攻只是为了把德军从加来地区引开,一旦德军开向诺曼底,美国第1集团军将在加来登陆。此外,“坚韧”计划还有几个组成部分,代号为“铁甲军”的计划旨在以威胁人侵比斯开湾,把德国第1军牵制在波尔多;代号为“复仇”的计划旨在把德国第三9军拖在马赛地区;而“齐普林”计划则是向巴尔干半岛施加压力;“王冠”行动则是威胁意大利。整个“坚韧”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在登陆目前后,分散德军对诺曼底地区的注意力。
  “卫士”计划是盟军在以往欺骗实践基础之上进行的,它继承了英军在北非欺骗作战的成功经验,也有伦敦监督处的重新创造,甚至吸收了德国人的欺骗实践,此次欺骗的复杂性远远超出它以前的各次欺骗。
  盟军在人力资源上对德军并不占有绝对优势,根本无力在欧洲到处点火,如果在加来海峡和北欧的对面,盟军没有大量集结兵力,希特勒是不会相信“坚韧”计划的。为了使欺骗计划显得确有其事,盟军最高统帅部首先在欺骗地点制造了大量的假目标。在这方面,盟军并不缺乏经验,在北非战场,蒙哥马利手下的欺骗部队A部队已经显过身手,现在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故技重演罢了。1944年3月,欺骗部队在爱丁堡建起了英国第4集团军的司令部,大约20名退役军官在这里搭起了欺骗战的舞台。他们在这里搭起了坦克、飞机和登陆艇,但这些坦克是用气球做的,登陆艇是用木头、管子和篷布搭起来的,军舰则是由英国的电影制片厂生产的。盟军就用这种办法,“制造”出拥有数百万兵员的英国第4集团军和美国第三集团军。为了让这些假部队显得实有其事,盟军又诉诸无线电欺骗。如美国第1军上空的电离层,充满了由一支部队发射的零星分散的无线电噪声,苏格兰上空也经常可以听到由营到团直至集团军的无线电通讯,这些信号都被德军无线电情报部队截收,对话被汇编成册,几达8英寸厚。德军情报机构据此确定了美国第1集团军和英国第4集团军的番号及驻地,从中不难推断出这两支部队的进攻意图。而真正准备进攻诺曼底的蒙哥马利部队的上空却是静悄悄的。为了进一步证明盟军的主要集结地点是在多佛尔和剑桥地区,通讯人员甚至从蒙哥马利的实际驻地朴茨茅斯到多怫尔敷设了通讯专线,使所有电讯均从多佛尔发出。为了使德军深信美国第1集团军的进攻目标是加来,盟军请来了当时英国最优秀的建筑师,在多佛尔修建了一座巨大的输油码头,但这座码头包括输油管道、储油罐、发电站。消防队乃至警卫室、货车车场等,全部是用伪装了脚手架、纤维板和旧下水管道制成的。此外,盟军还通过虚假的无线电通讯使德国人淹没在大量的假信号之中,并经常处于戒备状态,造成一种“狼来了”的效应,指望德军断定,“霸王”行动不过又是一次演习。
  与这些假部队相对应的是真正军事行动。这些军事行动虽然在军事上有其意义,但主要还是为配合这场战略欺骗而进行的。 从 1944年春开始,英国特种部队对挪威开始了代号为“射箭术”。“冠军”、“动画片”等一系列的袭击行动,摧毁了挪威的物资供应来源,把德国人搞得惶惶不可终日。为了加强盟军在北欧的登陆已迫在眉睫的印象,英国的本上舰队频频出动,并故意挑衅,盟国空军也增加了对北欧的照相侦察次数,苏联潜艇也做出了入侵海岸的姿态。英国特别行动执行局也向北欧的地下抵抗力量下达了大量的无线电指令,盟军在北欧地区的无线电通讯大量增加。为了切断德国的滚珠轴承供应,盟国空军轰炸了德国的滚珠轴承工厂,并迫使瑞典终止了对德国的供应。此外,盟国空军对法国西部的军事目标进行了大量的轰炸,这些轰炸一方面可以迟滞德军对诺曼底地区的增援,一方面又起到巧妙的掩护作用,如对加来地区的轰炸强度甚至超过了诺曼底地区。在进攻前,向“坚韧”计划地区运送补给品和侦察飞机的次数超过了诺曼底地区,两者的比例达到二比一甚至三比一。这些军事行动达到了预定的欺骗目的。
  为了使“坚韧”计划显得实有其事,盟军最高统帅部开动了宣传机器,英国广播公司和伦敦的各大报刊都成了发布假新闻的基地。电台里,为“美国第1集团军”和“英国第4集团军”点歌的活动不断;报纸上,有关这两支部队的报道也很多,这些报道对于德国情报机构来说,都是宝贵的公开情报资料,他们从中可以核实美国第1集团军和英国第4集团军的番号和编制,从而判定盟军的兵力部署和作战意图。一段时间内,有关盟军将在北欧登陆的谣言满天飞。有人说英国皇家空军对瑞典的军用机场进行了侦察飞行,也有人说,盟国正在调查瑞典火车和路基的运载能力,有人劝瑞典人修筑防空掩体,储备食品、木柴、药物。更有谣传说,盟国正与北欧国家谈判从波罗的海进攻德国问题,甚至有人说,伦敦和纽约的证券投机商正在购买长期走熊的北欧国家股票,这意味着盟国确实有意从北欧登陆。此外,美国骁将巴顿也被用来进行欺骗。德国人相信,能征善战的巴顿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有激战。盟军最高统帅部充分利用了德国人这种心理,巴顿因而成了美国第1集团军司令。巴顿在英国各种场合公开露面。他经常去拜访艾森豪威尔,同他的副手持德一起进餐,访问苏格兰,会见第三军的前卫部队,视察德军战俘营,同英国士绅亲切交谈。尽管如此,官方并没有向新闻界正式宣布巴顿已经到达英国,但是,德国西线外军处在1944年3月20日的通报中还是写道:“现在查明,曾在北非战场服役,以其效率闻名的巴顿将军,现在正在英格兰。”同一天,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也含糊其辞地宣布,巴顿已经放弃了他在第7军的指挥职务,另有任用。在德国人看来,英国官方对巴顿出现在英格兰的秘而不宣和盟军最高统帅部的含糊其辞都是一种烟雾,它正好说明,巴顿所在的美国第三集团军将是突击加来的主力。这种想法在德军某些将领心目中是很深蒂固,连隆美尔这样狡猾的狐狸也上当受骗。6月8日,盟军已在诺曼底登陆,德军从前线找到了两个公文包,里面有详细的作战命令,说明盟军的主攻方向就是诺曼底。希特勒的参谋长约德尔打电话给隆美尔,要他从驻守加来的第15军团抽调兵力增援诺曼底。他告诉隆美尔,没有必要担心第二次进攻,不会再有第二次进攻了。但隆美尔回答说:“我可以指出,迄今为止,敌军只投入了两个集团军中的一个,这正是我们不能从第15军团防区抽调部队的原因所在,当然也不能从加来抽调部队。”约德尔还要啰嗦,隆美尔干脆挂断了电话。
  盟军进行欺骗的另一个有力武器是双重间谍。这是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杰作,尽管双重间谍早就产生,但大规模地作为散布假情报的工具还是二战时的事情。大战一爆发,英国情报机构就掌握了德国间谍组织派往英国的间谍,但是,这些德国间谍并没有像一战时那样被统统处死,而是被加以逆用,只要他们答应改换门庭,为盟国服务,他们就可以获得一条生路。英国情报机构将经营双重间谍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专门成立了一个由英国情报界和其他政府机构成员组成的双十委员会,经营双重间谍。1944年1月,双十委员会已经控制了20余名双重间谍,比较重要的有罗伯特·范·卢普。“嘉宝”、“三轮车”、“布鲁斯特”等,他们将在双十委员会的控制下,向德国情报机构发布一些真伪并存的情报,为德国情报机构分析盟军意图制造噪音障碍。如范·卢普向德军情报机构发出了数百份有关美国第且集团军的情报,这些情报成为德军情报机构判断美国第1集团军战斗序列的重要佐证。“三轮车”则于1944年2月回到里斯本,带去了有关盟军在英国的战斗序列的详细情报,这份情报受到了德军西线外军处的重视。西线外军处处长罗思纳在1944年3月9口呈希特勒的情报中写道:“有个间谍发来了一份特别有价值的情报。……它的可靠性已经经过检验和证实。这份情报报告了3个军、3个集团军和23个师的情报,其中只有1个师的驻地尚待进一步查实。这份报告证实了我们的作战构想。”
  成功的战略欺骗要求严格的保密措施,如果让敌人觉察自己的意图,那么欺骗不会有任何效果。因此,盟军在制定战略欺骗计划的时候,十分强调保密工作。艾森豪威尔说:“即将发起的战役的成败取决于敌人是否能在事先获得准确的情报。”早在1943年8月,盟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部就成立了三军保密委员会“霸王”行动小组委员会,负责起草有关保密规定。最高统帅部参谋部据此于1943年9月采取了一项称为“比戈特”行动的特别程序。根据这个程序,凡与“霸王”行动有关的、透露这次突击的目标地域或准确时间的一切文件,只限于在一小批官兵中传达,并要求严格保密。从1944年春开始,伦敦监督处在英国推行了一系列的强化保密措施。政府发动的“乱说会丧失生命”的宣传运动被强化到极限,保密成了人们心中记挂的一件事情,它涉及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甚至连国王和首相也要受到限制。在艾森豪威尔就任盟军最高司令官后,他进一步强化了保密措施。他告诉丘吉尔:“如果我们将来感到,由于忽视保密我们未能成功地进行重大战役,或者不必要地浪费人们的生命,我们将受到良心的谴责。”在他的敦促下,英国政府进行了严格的新闻检查,取消了大多数记者向海外发稿的待遇,军人和官员的每一个电话,敏感地区发出的信件、电报都要受到检查,发往国外和部队的信件被延迟发出,出国受到严格限制,在英国本上也不能进行探亲访友。对军队的限制更严。艾森豪威尔曾告说:“言谈要谨慎,文件要严格保管……所有指挥官在任职期间始终要遵守个人最高度的保密纪律,违者要受到最严厉的纪律处分。”结果,艾森豪威尔自己的好朋友、美国空军第9航空队军需官亨利·米勒少将,因为出言不慎被降为中校送回美国,连巴顿也受到艾森豪威尔的警告。
  由于欧洲大陆沦陷,伦敦成了许多沦陷国家流亡政府所在地,为了保密,盟军最高司令部决定不把有关诺曼底登陆的机密告诉各个流亡政府的代表。对于那些中立国政府驻英使节的对外联络,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4月间日,英国战时内阁又决定,除美国、苏联和英国自治领外,其他国家驻英使节的对外通信联络完全切断,如果有特别紧急的事情,必须提请英国外交部由英方人员通过英国的设备用英国的密码发出,英国还负责译送电报和处理复电。外交邮袋历来不受侵犯,但现在也必须受到检查,任何有利于敌人的材料都不准寄出,来函、来电都要延迟送出,电话受到监听,任何情况下,领使馆人员及其家属都不准离开英国,没有外交部的批准,外交人员禁止旅行。禁令一直实施到6月21日。

    希特勒凭直觉知道盟军正在进行一场欺骗,
  但盟军的真正目标灯在,他却搞不清楚,最后只好
  借助情报部门的判断。可是,他最宠幸的情报分析
  家这次也耍了他。

  关于盟军的主攻地点,德军最高统帅部曾有过多种预测。希特勒曾说:“在我们漫长的海防线上,除悬崖峭壁外,敌人可以在任何地段登陆。”他认为,盟军在登陆时一定会夺取一个大港口,他下令将西线的全部主要港口划为要塞,德军在那里必须“坚持打到最后一颗子弹,最后一份口粮,直到丧失保卫的可能性为止”。希特勒和龙德施泰特把目光巡视了整个法国海岸,最后确信,加来是最可能的主攻地点,因为,加来具有成为主攻地点的一系列条件:
  一是距离最近。整个英吉利海峡以加来处最窄,仅21英里。在法文中,加来就是狭窄之意。如果天气晴朗,那么,驻守在英格兰的英国士兵,可以看到对岸的峭壁在午后泛出的金光。如从诺曼底登陆,其距离是从加来登陆的3倍,如从布列塔尼登陆,其距离则是从加来登陆的5倍。三条路线,孰优孰劣,可以说是一目了然,盟军不会舍近求远。
  其二,从加来登陆便于登陆部队获得空军最大程度的支援,战斗机从英国东南部飞到这里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如果在诺曼底登陆,他们可能刚到攻击目标上空,就得掉头回去。而在加来登陆,他们进行空中掩护的时间可以比在诺曼底登陆多出6倍,这不等于空军力量增加几倍?这是其他各条登陆线路所不及的。
  其三,从加来登陆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实惠。龙德施泰特曾指着加来海岸后面的平坦地区,对希特勒说;“这是个平坦、开阔的地区,是巴顿坦克的理想之地。一旦他们在这儿站稳脚跟,那他们4天工夫就可以打到莱茵河。他们将深入鲁尔河流域,摧毁我们的工业力量。如果他们在诺曼底或者布列塔尼登陆,就有可能无谓地陷在那里几个月。然而,要是在加来登陆成功了,元首,战争将在圣诞节前结束。”当时希特勒的脸都气白了。
  其四,从加来登陆,可以占领港口,控制海上通道。如果没有港口,则大批作战物资无法安全、迅速地上岸。诺曼底半岛虽有两个港口,但加来地区有3个,且靠近比利时防线的结合部,攻击起来也许比较容易。
  其五,从加来登陆可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摧毁德军的战略要地。德军用来轰炸伦敦的V-2火箭就在加来地区。
  龙德施泰特认为,从加来登陆完全符合军事原则,希特勒也这么认为。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主要任务是防守加来,加来一段的大西洋壁垒,比其他任何一段都要坚固。
  但希特勒还有一个神奇的第六感觉,这个第六感觉一般情况下是很灵的。这次,他的第六感觉又告诉他,盟军可能从诺曼底登陆。加来作为一个登陆场,固然有很多优势,但是,它也有显而易见的缺陷。比方说,加来的出口较少而且狭窄,会堵塞登陆部队向内地的突击。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此外,加来地区虽然有三个港口,但是这三个港口还是停泊不下集结兵力所需要的船舶。加来海峡与距它最近的大港口勒阿弗尔之间的距离,比瑟堡距登陆场要远得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加来作为一个登陆场的优势太突出了,盟军如果在这里登陆,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根本无法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根据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没有突然袭击,要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这就足以使它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登陆场。相比较而言,诺曼底作为一个登陆场,倒是可以做到出其不意。这就不由希特勒不重视了。他一方面深信盟军的主攻方向仍是加来,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盟军很可能会从多处同时入侵法国,诺曼底和布列塔尼这两个地方遭到进攻的可能性极大。5月6日,约德尔电话通知勃鲁门特里特,让他通知所有的德军司令部,“元首特别重视诺曼底地区及其防卫”,这个命令得到了彻底贯彻,诺曼底地区的兵力突然增加。
  隆美尔又是一种想法。虽然他同希特勒和龙德施泰特一样,认为一切迹象、一切理由都表明,盟军将在加来登陆,但是,他对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战役前施展的战略欺骗还记忆犹新。兵法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虚实实,盟军的意图实在难以判明。虽然一切迹象都表明加来是最“合乎清理”的主攻地点,但是,蒙哥马利会拿士兵的生命去冒险吗?如果他是蒙哥马利,他将从卡尔瓦多斯登陆,利用装甲部队将德国第7军和第15军分开,然后向巴黎挺进。而且,不论盟军从何处登陆,它必须处于空军最有效作用范围内。尽管如此,隆美尔还是摸不清盟军的意图,因为这个范围还是太大了。
  盟军真有力量在欧洲四处点火吗?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德军西线外军处处长、面部瘦削但头脑敏捷的阿历克斯·巴龙·冯·罗恩纳。罗恩纳是少有的几个受到希特勒宠幸的情报人员之一。这当然是有缘故的。1939年8月希特勒要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可是,军官团反对他这个主张,尽管元首的英明在过去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但是,他们还是认为,波兰是英国和法国的盟国,波兰的安全是得到这两个大国信誓旦旦的保证的。如果德国进攻波兰,英国和法国势必会在西线发起进攻,德国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可是希特勒不这么想。在1939年8月14日上萨尔斯堡的军事会议上,他告诫他的普鲁士军官团:“英国这回不会像1914年那样,让自己慌手慌脚地陷入一场历时数年的战争中去……英国为什么而战?你不会让你自己为了一个盟友而被人宰掉……英国没有一个真正有胆略的领袖。我在慕尼黑领教过的那帮家伙都不是能打一场世界大战的人物。”希特勒断言,一旦战争爆发,英国可能会召回大使,中断两国的贸易关系,对德国实行全面禁运,但这有什么用?尽管如此,深受普鲁土军事传统熏陶的德国军官还是惴惴不安。就在这个时候,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罗思纳上尉,越过了他的上司,向元首进言:当德军进攻波兰时,傲慢的法国连动也不会动一下。患难之中见真情,希特勒对罗思纳的支持铭记在心,罗恩纳这个名字也就记在了元首的心里。作为一个独断专行的独裁者,希特勒对德国情报界提供的众多的情报分析报告并不恭维,可只要是署名罗思纳的分析报告,希特勒必定是要仔细过目的。罗思纳在东线外军处效力,深得东线外军处处长盖伦的信任。后来,由于利斯在情报界的地位已经到顶,如果他要继续升迁,就必须离开情报界,因此,利斯离开了西线外军处,盖伦就推荐罗恩纳出任这个职务。利斯说:“这正是他天生所就的职位。”作为处长,罗恩纳事无巨细都要过目,对下级管得很严,已经近乎苛刻。他也喜欢在下级面前以上司自居,喜欢挖苦。讽刺犯了错误的下级。但是,人人都知道,在他那无框眼镜和紧锁的双唇后面,有一副像玻璃一样清晰的头脑。在德国情报界众多的情报分析人员中,罗思纳有“头脑冷静,讲求实际”的美名。这正是他受到同事尊敬的地方。
  作为最受希特勒宠幸的情报分析家,罗恩纳的主要职责就是判断盟军的意图。隆美尔的情报主任安东·施道瓦塞曾说:“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关于人侵问题的看法主要是以西线外军处提供的情报为基础的,在本质问题上跟这个处的意见是一致的。”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罗恩纳在希特勒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罗思纳在这个问题上并无多大的把握。虽然他是一个精明的情报分析家,但是,他也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他目前就是一个“无米”的“巧妇”。作为德军情报机构的主要情报分析家,他却缺乏必要的情报资料。
  说罗恩纳没有必要的情报资料,并不是说罗思纳手头没有什么资料,恰恰相反,每天飞到罗恩纳案头的间谍报告几乎像雪片似的,但罗思钢面对这些情报还是一筹莫展。他无法分清这些报告中,哪些是间谍的夸大其辞,哪些是盟军情报部门使的反间计,还有,即使有些间谍是真的在为德国服务,他以前的报告也都是正确的,但是,他这一次的报告还是正确的吗?对此,他心中一点底都没有。他的下级、西线外军处美国科科长里夏德·奥伊勒就说:“判断这些问题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西线外军处本身是一个情报分析机构,它无权向国外派遣间谍,这就注定它只能依靠德军谍报局的外派间谍,而德军谍报局局长卡纳里斯本身就是反对希特勒发动这场战争的,他对于德国打赢这场战争一点兴趣都没有。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挖空心思与盟军联络上面,怎么可能指望他派出的间谍能有很大作为呢?事实上,谍报局确实派出了不少间谍,但这些间谍都没有经过良好的训练,有的不了解英国的风土人情,到英国后四处露出马脚;有的间谍连一口流利的英语也讲不出来,一上岸就落入法网;还有的因为无法融入英国社会,结果连吃的东西都找不到,最后只好饿死;更多的则落入英国反间谍机关手中,为了活命他们成了双重间谍。对此,德军谍报局并不知情,而罗恩纳对间谍发回来的大量报告却心存疑虑,他也不相信他们的报告。由于德军失去了空中优势,德军的航空侦察也无法进行,即使偶一为之,也陷入了盟军为他们设置的圈套。罗思纳唯一可以借重的就是无线电侦察。我们已经看到,由于盟军的无线电欺骗,罗恩纳在这个问题上是注定要栽跟头的。
  从1943年底开始,德国的无线电技术人员就觉察,英伦三岛的无线电通讯量在逐渐增加,而地中海战场的通讯量却在逐渐减少,英伦三岛已经变成了一个兵营。后来,他们还发现,美国的精锐部队第82空降师已经从意大利调到美国。这使罗思纳作出了这样一个判断:盟军将从英国进攻大陆。1944年2月8日,他向最高统帅部报告:“1944年,(敌人)计划在东地中海以外地区实施作战行动, 其目的在于迫使(就世界性的战争) 做出决定,因此,(敌人)将倾其全力(从英国)发起这一行动。”但是,罗思纳并没有证据让希特勒相信,盟军不会从巴尔干地区和挪威登陆,也无法让希特勒从上述地区撤出部队加强法国方面的防御,他更无法搞清盟军的突击地点。这样,希特勒不得不把他的部队分散在下列五个地段:荷兰、加来、诺曼底和布列塔尼地区、法国的比斯开湾及地中海沿岸。这正是“卫士”计划力求达到的目标。
  要确定盟军的主攻方向,唯一的办法是搞清盟军的兵力部署。如果盟军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实施进攻,那么,它是不可能四处出击的。但是,自从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西线外军处就无法对英伦三岛上的军事力量作出肯定的判断。到登陆日前,罗思纳又把自己一步步地引进盟军为他设置的陷阱中去。这同德国情报机构之间的勾心斗角有关。在德国众多的情报机构中,纳粹党的情报机构党卫军保安局的地位天生优越,而它的主要对手德军谍报局则因在情报战中屡战屡败而失去希特勒的欢心,再加上德军谍报局局长卡纳里斯海军上将卷入了反对希特勒的“黑色乐队”,因此,1944年初,卡纳里斯被解除职务,党卫军保安局的恩斯特·卡尔登勃鲁纳被任命为谍报局局长,具体工作由施伦堡负责。他们上台后,大刀阔斧地改组德军谍报局,从而建立起党卫军保安局的一统天下。按照制度,党卫军保安局有权审查西线外军处提供给希特勒的情报,为了向希特勒表明党卫军保安局的情报来源以及智慧和客观性都比德军谍报局高明,也为了保证西线外军处提供的情报同党卫军保安局的口径一致,党卫军保安局总是把罗思纳提供的盟军的战斗序列估计打一半折扣。这符合希特勒的口味,战争后期的元首已经没有勇气直面事实,不愿意看到盟军过于强大,而情愿采取鸵鸟政策。而希特勒对罗思纳提供的情报是相信的。这样,希特勒实际上无法看到真实的情报。罗思纳为此叫苦不迭。后来,情报分析科英国组组长罗杰·米歇尔中校想出一个办法:西线外军处在提供情报时把盟军作战部队的数目增加一倍,这样,当党卫军保安局砍掉一半后,剩下的数目同实际情况将差不多。罗思纳采纳了这个建议。制度规定,西线外军处在估计敌人情况时,凡提到某个作战师的存在,必须同时提出它存在的依据。为此,米歇尔又建议,将盟军故意泄露的情报作为真实的情报予以接受。罗思纳明白,这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但事出无奈,只得接受了,他希望当他将夸大了的情报估计送审时,党卫军保安局会援引惯例,将它砍去一半。但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党卫军保安局这次对罗思纳的报告没有作减半工作,罗思纳的报告被原样呈送希特勒。在这份报告中,罗恩纳大大夸张了盟军兵力。他认为,盟军在英国集结了85~90个作战师,另外还有7个空降师,而实际情况是,盟军只有35个作战师,包括3个空降师。这个估计数字后来标到了德国国防军所有的图表上。这样,“卫土”计划虚构的美国第是集团军就成了一种现实。借罗思纳之手,盟军的欺骗计划获得了完全成功。
  应该说,罗恩纳对盟军兵力的估计是大体准确的,在缺乏足够的情报手段的情况下,罗思纳的判断能有如此精确度,确实不易,但是,由于德军情报界内部的倾轧,德军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既然情报部门认为盟军有能力在多处发动进攻,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对盟军的主攻方向就很难断定。一直到登陆目前一天,龙德施泰特对盟军意图仍然没有把握。虽然在1944年4月24日他认为诺曼底在危险区之内,但这个危险区范围是很广的,它的直线距离就有175英里。5月15日,他强调盟军“必须夺取大型宽阔的港口”,因而将危险区的范围缩小了。他告诉最高统帅部,“满足盟军要求的港口首先应该考虑勒阿弗尔和瑟堡,其次是布洛涅和布勒斯特。因此,盟军在第一阶段自然会力图迅速在(瑟堡)半岛建立起桥头堡。”5月29日,他的判断离事实越来越近了。在分析了盟军对塞纳河桥梁的空袭后,他再次认为,盟军可能在诺曼底登陆。但他总的看法是,盟军虽然可能攻打瑟堡,主攻突破地点仍然是加来。至于说进攻时间,虽然龙德施泰特觉得可能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具体在哪一天,龙德施泰特并不能确定。
  只有隆美尔透过盟军的烟幕,看到了部分事实。他认为,西城外军处过高估计了盟军的兵力,而且,盟军只会在一处地点登陆,或者是塞纳河口,或者是索姆河口。这和最高统帅部的估计是不同的。此外,最高统帅部(包括龙德施泰特)还认为,盟军将首先派空降部队进攻,这些部队只能在白天或黄昏降落,空袭后,大批登陆舰艇才会在夜间涨潮的时候靠岸。隆美尔认为,盟军必须先空投工程兵,为进攻船队扫清障碍,而这种工作只能在白天和退潮时进行。此外,他还认为,空降袭击将借助于月光进行,而海上部队将在拂晓后开始登陆。至于说进攻时间,隆美尔认为,盟军要入侵,至少必须有6天稳定的气候作保证,在6月份,只有两段时间,其月光、拂晓和潮水的条件能配合一致有利于进攻,第一段时间是6月5日到7日,第二段时间是6月12日到14日。
  6月升日,在作完每周一次的情报分析后,隆美尔敦促立即开始对英国南部和西南部港口进行空中侦察,但由于海峡上空天气恶劣,暂时无法作侦察飞行,再加上加来海峡浪高5~8英尺,在这样的风浪中,盟军根本无法渡海远征。加来海峡预计有6级大风,瑟堡海面有7级大风,在这种情况下,也无法从空中发起进攻或空投伞兵。德国空军气象专家瓦尔特·施特贝预报,近日内天气多变,尽管月相和潮汐可能有助于登陆行动,但坏天气将使盟军在两周内不可能发起主攻。风暴席卷城堡,证实了施特贝的预报。隆美尔因而决定,他将于第二天返回德国,和希特勒讨论装甲部队的指挥权问题。他必须掌握装甲部队的指挥权,以挫败盟军的登陆行动。在给最高统帅部的报告中,隆美尔的司令部指出,由于气候恶劣,部队在长期警戒后,准备在这段时间休整一下,预计盟军的主要登陆点仍然是加来地区。6月5日早晨6点,隆美尔在助手和副官的陪同下,离开法国,向老家急速驶去。同一天,龙德施泰特在报告中写道:“敌军空袭的规律一如既往,而且越来越加强了,说明进攻的准备工作又前进了一步。斯凯尔特和诺曼底之间的正面地区,仍然最有可能遭到攻击,这并不排除布列塔尼北部海岸以及布勒斯特的延伸地区。在这样大的区域之内,敌军登陆地点到底选在何处,仍然不甚明了。”在报告的末尾,龙德施泰特写道:“目前尚无人侵的可能。”而整个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判断是“不管盟军的意图如何,由于天气太差,6月的头一周,盟军不可能发动进攻。这样,可能遭到盟军进攻的下一个时间段将是6月中下旬,德军完全来得及应付。希特勒更是相信盟军此时不可能入侵,他花了不少时间出席一个会议,讨论从葡萄牙进口铭的问题,最高统帅部中午的会议几乎完全用来研究如何把意大利前线的第10军安全撤回的问题。稍后,希特勒和帝国部长斯佩尔详细研究了莱茵河桥梁的伪装问题,出席了另一个讨论制造柴油卡车的会议,让医生做了一次体检。总之,他没有料到盟军会在此时进攻。此外,由于天气原因,德军取消了空中和海上的行动,军官可以在当地任意告假游玩,在勒恩举行的图上演习并未取消,诺曼底前线的军、师级指挥官将前往参加。整个德国武装部队中没有一艘潜艇、没有一架飞机、没有一部雷达、没有一个军人发现,历史上最大的登陆舰队正向诺曼底开来。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副局长瓦利蒙特在日记中写道:“1944年6月5日……(最高统帅部)万万没有想到,他们面临着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时刻。”
  我们注意到,德军之所以认为盟军不会在6月5日登陆,是因为这几天的天气条件不适于登陆。事实证明,德军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栽了大跟头。
  英吉利海峡的气候怪度多变,难以捉摸。英国首席气象学家和中央气象台的发言人G·道格拉斯曾说:“除非1944年英吉利海峡的气候一反常态,否则的话,要想经常做出两天以上、甚至24小时以上具有科学价值、真实可靠的气象预报,是根本不可能的。”英吉利海峡当然不会因为盟军要发动渡海作战而一反常态,但登陆确实必须预先准备,气象预报也必须走在前面,对此,盟军最高司令部是有准备的。艾森豪威尔专门组织了一帮气象专家,监视英吉利海峡的气候情况,气象部主任是英国皇家空军气象专家约翰·斯泰戈,他的任务是为艾森豪威尔提供5天的天气预报。这对斯泰戈来说,是一件极为为难的事情。6月3日,斯泰戈根据气象专家的分析,告诉艾森豪威尔,6月4日~7日,英吉利海峡是多云天气,有暴风雨,风力可能达到5级,7日以后的情况不清楚,但是他认为在冷空气通过海峡后,可能会出现多云间晴的天气。他说:“如果这段时间足够长,而且时机恰当的话,头两批关键性的进攻部队就可以在同一天的拂晓和黄昏登陆,这一天可能是星期二。”他还预言,德军的气象情报人员当然也可能发现这一情况,但万一上帝保佑,他们没有发现,那么他们就会确信,天气突变,盟军不可能发起进攻,这将有助于盟军发动奇袭。6月4日晚上,斯泰戈再次作出判断:如果预报准确,“霸王”行动开始之后的风向和风力,将能够允许进行空中和海上轰炸,星期一午夜后风力会减弱,云层也会减薄,不会使空运部队陷入混乱,尽管在海上泊留是困难的,但海浪和海风的变化不会给海军带来太大的麻烦。他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理想,但不致于影响登陆行动。对艾森豪威尔来说,这就足够了。在天气发生变化之际,抓住这天赐良机,不仅可以完成登陆,而且还会给德国人造成措手不及,这样的条件,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吗?他当即决定,登陆行动不再推迟,6月5日,盟军将在诺曼底登陆。

    艾森豪威尔已经拟好了承担登陆失败责任的
  声明,可是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统帅部认为,诺曼底
  登陆不过是一场佯攻,加来仍然面临一场大规模
  登陆的危险。于是,庞大的德军装甲部队按兵不
  动,听任隆美尔在那里苦苦撑持。

  艾森豪威尔一声令下,盟军4000多艘登陆船只、700多艘军舰驶人朴茨茅斯港口东南30英里的海面,形成强大的舰队编队,那阵势甚是吓人。海面上,庞大的舰队顶着狂风恶浪,在向前挺进;天空中,密密麻麻的战斗机形成了一个天网,为舰队护航。在舰队前面,扫雷艇在开道。美国和英国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的优势,至此表露无遗。6月5日黄昏后,载运空降部队的运输机和滑翔机,从英国本土的20多个机场同时起飞,在空中编队后,直向法国飞去。6月6日2点,英国空降第6师首先在大西洋墙的后方着落。3点14分,几千架作战飞机开始轰炸德国的海岸防线。6点半,第一批登陆部队开始上岸抢滩,与德军守备部队交火。
  不用说,盟军的登陆让搞军狼狈不堪。隆美尔不在前线,德军各支部队只能自己作出判断应付。第716步兵师于凌晨1点拉响战斗警报,随后,第84军的独腿军长马尔克斯也向他的部队发出戒备命令。隆美尔的参谋长斯达派尔判断,诺曼底的情况只是一场局部攻势,第7军团参谋长贝姆塞尔试图纠正他的轻率态度,向他指出这是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斯达派尔拒不报信,隆美尔的判断言犹在耳,他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把它忘记呢?任凭贝姆塞尔磨破嘴皮,他也不愿意投入挫败登陆所必需的装甲师。斯达派尔随即把情况汇报给龙德施泰特,龙德施泰特也不相信。事后证明,6日6点到9点,盟军抢滩达到高潮时,B集团军群的实际指挥官和他们的作战参谋们正在蒙头大睡。斯达派尔后来承认,到6月6日下午,情况才算判明,而此时美国军队已经在两处海滩抢到了立足点,并且向纵深推进了2~6英里。隆美尔曾经说,登陆战役后的4个小时内将决定战争的胜负,现在,胜负已经判明了。
  10点15分,隆美尔穿着一件睡衣正在弄着他送给夫人的生
  日礼物,斯达派尔从前线打来电话:敌人的进攻开始了。隆美尔的脸一下子变得苍白,他愣在那里。当年盟军在北非登陆时,他不在岗位上,此次在决定德国命运的关键时刻,他又不在岗位上。他耐心地听完了斯达派尔的报告,毫无表情地哺响自语:“我太愚蠢了!我太愚蠢了!”他的夫人发现,斯达派尔的电话使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立即取消晋见希特勒的计划,披上戎装,驱车前往西线。
  龙德施泰特毕竟是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的。虽然他最初判断盟军的进攻可能是一场小规模的登陆,但4点15分,他已经下定决心,必须打退盟军的登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万一盟军来个弄假成真,将计就计,把诺曼底的登陆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入侵,事情可就糟糕了。他手中是有一支装甲部队,但这支部队不在诺曼底附近,而且,龙德施泰特也不是它们的最高指挥官。它们有的听命于隆美尔,有的则直接听命于希特勒,身为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却无权调动这些部队。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先斩后奏,命令听从他号令的党卫军第12装甲师和利尔装甲师向海滩开去。他知道,此时离天明还有两个小时,盟军的空中优势还发挥不出来,一旦天色大亮,这些坦克将成为盟军飞机的活靶子。
  发完命令后,龙德施泰特向最高统帅部报告,要求最高统帅部确认他刚q发出的命令。他说:“西线统帅部十分清楚,如果这确实是敌军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战役的话,只有立即采取行动才能免于被动。这就需要在今天动用现有的战略后备力量。”后来的事态发展表明,这是登陆目当天决定德国生死存亡的一条命令。如果希特勒批准了这份命令,那么,德军就可能发起一场大反攻,甚至可能在盟军冲上滩头阵地前,粉碎这场攻击。
  可是,当希特勒的参谋长约德尔从睡梦中被唤醒,被告知盟军登陆及龙德施泰特动用了两个装甲师的消息时,约德尔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取消龙德施泰特的命令。龙德施泰特算什么东西,竟敢作出这样的决定!希特勒说过,主攻地点不在诺曼底。龙德施泰特的作战指挥官博多·齐默尔曼还想强辩,说如果不将这些装甲部队调来,敌军很可能在诺曼底地区成功登陆。约德尔说:“你们根本没有资格作出这样的判断——主要登陆地点根本不会在诺曼底。”齐默尔曼还想讲些什么,但最高统帅部陆军作战部主任特罗伊施·布特拉·勃兰登菲尔斯吼道:“一切要等元首作出决定,你的任务就是服从命令!”齐默尔曼只好放下听筒。
  是的,只有希特勒可以决定,盟军的登陆到底是佯攻,还是一场真正的登陆。可是,在德意志第三帝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希特勒却在睡觉,谁也不敢去吵醒他。龙德施泰特本来可以直接要通希特勒的电话,与他再作一番理论。可是他却不愿这样做, 一来是因为他有些耳背, 平时很少使用电话;二来,他很看不起这位“波希米亚下士”出身的帝国元首兼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和陆军总司令,希特勒想打电话给他。可以;但要他给希特勒打电话,没门儿!
  7点半,希特勒终于醒了。约德尔告诉他,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登陆,他撤销了龙德施泰特调动两个装甲师的命令,说这两个装甲师没有元首的命令不许调动。希特勒肯定了他的做法。命令传到龙德施泰特耳中,结果,他吃完早餐后,就到指挥部隔壁的花园内修剪他的玫瑰花去了。齐默尔曼哀叹说:“我们失去了生死攸关的第一天!盟军入侵的胜局已定!”齐默尔曼并不是夸大其辞,龙德施泰特本来可以组织起3个师的兵力,包括500辆坦克,100门大炮,4万名装甲掷弹兵,这些兵力足以击败盟军的登陆。可是最终他只能组织起第力装甲师的146辆坦克,51门火炮向诺曼底冲去,其中竟有6辆坦克在盟军的方阵中杀开一条血路,一直冲到了海滩附近才停了下来。
  希特勒已经作出了判断,但是,他还想听听罗思纳的意见,看看他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他命令罗恩纳火速对形势作出判断。罗恩纳在斯特鲁普兵营研究了军事地图、情况报告和双重间谍“嘉宝”的报告。中午时分,他拿出了分析报告,这份报告正好供希特勒在午间会议时使用。在报告中,罗恩纳说:“盎格鲁一萨克逊敌军在诺曼底海岸的登陆,很像是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但投入的兵力只占盟军现有兵力的很小一部分。英国南部共有60个师一级的部队,到目前为止,算上空降部队只有10~12个师投入了战斗。”他特别指出:“美国第1集团军在泰晤士河南北驻守25个师的兵力,该集团军在战斗中尚未投入一兵一卒。驻扎在英格兰中部的10~12个战斗师(即第4军)也未派出部队参战”,“这说明敌军正计划在英吉利海峡发起一场更大规模的行动,攻击目标很可能是加来半岛一带。”这正是盟军希望罗思纷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也符合希特勒对形势的判断,他很轻松地接受了罗思纳的意见。隆美尔也认为罗恩纳说得有理。
  只有隆美尔的首席情报官安东·施道瓦塞不相信罗思纳的结论。他打电话给罗思纳,要他利用他对元首的影响,做做工作,让元首同意调动后备装甲师。罗恩纳说:“我亲爱的施适瓦塞,诺曼底当然不会是盟军唯一的主攻登陆地点,他们肯定会在加来半岛组织另一次进攻,因此,拆东墙补西墙是不行的。”罗恩纳继续说,西线外军处有可靠的情报证明,盟军将要开辟另一处主攻登陆地点。施道瓦塞对罗思纳的说法不满,但没等他说完,罗恩纳就专横地打断了他的话头,说隆美尔总部缺乏作出任何判断的资料和情报。施道瓦塞只好放下听筒,对自己的助手说:“我们有什么办法?我们什么办法也没有!”
  盟军已经在诺曼底获得了一个立足点,但由于西线的力量对比在以后的一个月内仍然有利于德军,艾森豪威尔对盟军能否在海滩站稳脚跟,并顺利向纵深发展,心里实在没底。他写好了一份声明,准备在登陆失败后公布于众,承认自己的责任。他在声明中说:“瑟堡一勒阿弗尔地区的登陆部队无法夺得一块稳定的阵地,我已下令让部队撤回。我曾根据种种最确切的情报决定了进攻的地点和时间。陆海空部队英勇顽强,忠于职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进攻中的任何疏忽和差错,应该由我个人来承担。”事实证明,他是多虑了,盟军的情报机构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登陆目前就安排了一系列节目。这一次,登台表演的主要是很受德军情报部门信任的双重间谍“嘉宝”。双十委员会让他在登陆口到来之前,向德军情报部门提供一个十万火急的情报,报告盟军即将在诺曼底地区登陆。
  双十委员会当然考虑到这样做的风险,因为到目前为止,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德军相信盟军不会在6月6日登陆,而且主攻地点也不是诺曼底而是加来,如果把真实情况告诉德国人,万一德国人真的相信了,那岂不是前功尽弃?考虑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双十委员会征求了艾森豪威尔的意见,并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了他。他们认为,这个时候让“嘉宝”把真实情报发回去,只会增加“嘉宝”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可信程度,而不会损害盟军的登陆大事。理由是,当“嘉宝”发出这个警报后,德国人要把它翻译出来,进行阅读。分析,再把它译成密码,发回柏林,再译出,送到希特勒手中,这中间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希特勒还要对这个情报作出鉴别,决定是否把它发给西线德军指挥部,再由龙德施泰特通知所属部队,这中间也需要大量时间。即使每个环节有人专门处理这件事,这么多环节处理下来,没有几个小时也是不可想象的。双十委员会的结论是,即使“嘉宝”的情报被希特勒接受,也不可能对诺曼底登陆的部队产生多大的压力。艾森豪威尔经过深思熟虑,同意了双十委员会的请求。
  6月5日1点钟,“嘉宝”的情报被译成电码,一位皇家无线电通讯人员开始向茫茫夜空呼唤马德里的德军谍报站。很不巧,马德里的德军谍报站晚上没有开机,一直到上午7点,它才开机接收“嘉宝”的电报。半个小时后,电报接收完毕。译电人员立即行动起来,认出这份电报报告了盟军入侵的消息和进攻方向,连登陆部队的番号也无遗漏。于是,译出的电报重新加密,再转发柏林。这份电报在盟军登陆开始的时候发出,而且得到了证实,因而在德军情报部门引起了重视,“嘉宝”这个名字在希特勒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月8日,另一名双重间谍“布鲁特斯”也发回一份电报,说巴顿集团军正准备在英国东海岸和东南部各港口登船,并说“诺曼底牵制战一切顺利,现在可以开始执行加来方面的作战计划了”,这份情报随后出现在希特勒的办公桌上。仿佛是为了证明“布鲁特斯”的情报似的,6月9日午夜,“嘉宝”又发出了一份120分钟的长电,他首先对马德里电台不按时接收他的电报表示了“气愤”,问:“在这样一个至关紧要的夜晚,马德里的电台为什么不按时接收电报?”他还说,“如果不是出于对元首的信念,坚信元首肩负着把欧洲从布尔什维主义和英美富豪集团这对孪生暴政中解放出来的关键使命的话,此时此刻我就洗手不干了。”在发了一通脾气后,他接着报告说:‘档前的战役,尽管是大规模的进攻,但只是一次牵制性的战役……它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桥头堡,旨在把我方最大数量的后备军吸引到这一攻击区,并把它们缠在那儿,而使其他地区空虚无防,以便乘虚而入。”另一名双重间谍对“嘉宝”的情报进行了分析,说:“考虑到在英格兰东部和东南部大批集结的部队并未参加目前的作战行动,我的结论是,(诺曼底)的战斗是一场佯攻,其目的在于诱使我后备部队开往桥头堡,以便在其他地方发起另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这份电报对希特勒的判断施加了决定性的影响。他的私人情报官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克鲁马赫在报告上批道:“这份报告强调了我们形成的观点,即预料盟军还将在另外一个地方发动进攻。”报告送到了约德尔手里,约德尔又把报告转给了希特勒。结果,希特勒下令,从加来调往诺曼底的装甲师和步兵师停止前进,并从其他地方调兵加强加来地区的防御。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都接到了元首的电令,险些没有因此而辞职。他们都意识到,增援部队如果到来,他们还有可能打赢诺曼底战役,如果没有这些部队,那么,德军绝对没有取胜的可能。齐默尔曼写道:战争胜负至此已成定局。


  ------------------
  123456网文网 123456ww.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