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五章 核大战一触即发


         ——古巴导弹危机(196年10月)

    中央情报局局长麦科恩认定苏联在古巴部署
  了进攻性武器,因而发回了一连串的“蜜月电报”,
  督促中央情报局加强对古巴的监视。U-2侦察
  机证实:麦科恩的第六感觉竟然是事实!

  1962年9月8日,美国海军一架侦察机在执行例行侦察任务时,拍下了苏联货船“鄂木斯克”号驶向哈瓦那港口的照片。美国的情报分析人员照例对照片进行分析。从照片上可以看到,“鄂木斯克”号甲板上载有两吨半和五吨的运输卡车,货舱上面盖着帆布,看不到甲板下面载有何物。“鄂木斯克”号高高地浮在水面上,这说明不是帆布下面的货舱有一半空着,就是运输的货物体积大,占用了空间。但是,考虑到苏联的货船十分紧张,可以说前一种可能性根本不存在。那么这艘船到底还运了些什么呢?美国情报分析人员为此伤透了脑筋。一个年轻的情报分析员开了个玩笑:“俄国佬总不会把中程导弹运到古巴来吧?”他的玩笑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因为U-2侦察机已经发现,古巴人正在加紧修建地对空导弹基地,安置苏联提供的萨姆11导弹。但萨姆11是一种防御性导弹,同中程导弹还差得远呢!俄国佬再嚣张,大概不至于把进攻型导弹运到美国的家门口吧!
  夜幕降临后,“鄂木斯克”号卸下了神秘的货物。三天后,在哈瓦那西南的一个小镇上,一枚庞大的导弹横躺在平板车上正拖曳而行。此时,一个古巴会计正坐在他的办公桌旁,目睹了这一切。突然,他似乎想起了什么,在板车走过之后,急忙将这个庞然大物的尺寸量了下来,然后他就从办公室里消失了。
  关于苏联的导弹问题,中央情报局已经关注多时了。古巴的流亡者不断警告,说有进攻性武器运进了古巴,但是对这些报告,中央情报局的分析家们并不相信。这些流亡者的政治倾向太强了。古巴革命成功后,他们的天堂失去了,他们自己无力恢复失去的一切,只能求助于美国的力量。他们把古巴的问题说得越是严重,美国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大。过去,美国已经吃过他们的亏。要不是他们夸大其辞,美国哪会在猪湾入侵时一败涂地。这一仗让中央情报局丢了脸,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和隐蔽行动机构负责人理查德·比斯尔丢了官。肯尼迪发誓说要把中央情报局撕碎了。中央情报局压根儿就不相信流亡者的所谓情报。
  除了流亡者这个情报来源外,中央情报局要搜集古巴的情报还有几种方法。其一是通过中央情报局的间谍。这些安插在古巴的间谍,就像一颗颗钉子一样,盯着古巴内部的一举一动。他们的情报应该比较可信,但是,由于古巴封锁严密,这些间谍要把情报送出古巴可不容易。从他们获取情报到中央情报局收到情报,这中间起码要10天时间。因此,间谍也不是中央情报局的主要情报来源。真正能向中央情报局提供准确情报的是理查德·比斯尔想出来的U-2飞机。这种飞机,在天气晴好的时候,飞一次就可以把古巴全岛的照片拍回,照片第二天就可冲印出来,真正可以说是千里眼。如果古巴真有什么风吹草动,不可能逃过U-2的眼睛。现在,U-2一般每月对古巴进行两次侦察飞行。不过,这种飞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天气必须晴朗,古巴上空最好万里无云,否则,U-2只是一个睁眼瞎。9月份,由于古巴上空云厚,U-2没有按计划飞行。
  9月18日,中央情报局国家情报估计委员会发出了一份绝密备忘录,断言苏联不可能在古巴部署进攻型导弹。理由很简单,苏联人没有在东欧部署这种导弹,又怎么可能在古巴部署这种导弹呢?而且,即使苏联人想在古巴部署这种先进的玩意儿,愚蠢的古巴人肯定无法操纵它,操纵人员仍然必须由苏联派出。一下子在古巴出现这么多俄国佬,根本无法保守机密。国家情报估计委员会断言,苏联人尚不至于蠢到这种地步。
  9月20日,经过8天的长途跋涉,那个神秘的古巴会计终于出现在中央情报局设在佛罗里达州奥帕洛卡的难民接待中心。他告诉审讯员,古巴出现了一个“大家伙”。他把尺寸告诉了审讯员,后者大吃一惊。天哪!那不正是苏制中程导弹的准确尺寸吗!该死的俄国佬,难道真把中程导弹运进了古巴?审计员还不相信,他把世界各国所有型号的导弹的照片都缩小成一般大,让这个古巴会计看。这个古巴人只能根据导弹的特征来判断他所看到的是哪一种导弹。没有犹豫,他一下子就指出了苏联中程导弹的照片。这个发现立即被报告华盛顿。华盛顿的情报分析员也不相信那个古巴会计所言是实。一位分析员在报告下面注了一笔,说那个古巴人可能把导弹的长度单位搞错了,不是米制,而是英尺。这样一来,他所发现的就不是中程导弹,而是一种防御性的萨姆11型导弹,其危险性被大大降低了。但接踱而来的一份密写情报报告,位于古巴首都哈瓦那西南50英里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已经成为军事禁区,所有居民均已被强制迁出。这份情报让中央情报局的专家们面面相觑。
  苏联不会在古巴部署进攻性武器,这是美国情报界的共同结论。这个结论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几乎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而美国政府也接受了这个结论,政府官员中,只有中央情报局局长麦科恩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嗅出了部分事实真相。他认为,苏联人不会闲得无事,把萨姆导弹运到古巴。要加强古巴的空防,有高射炮就够了,根本用不着萨姆导弹,古巴也没有什么东西值得用萨姆导弹来保卫。要知道,萨姆导弹一般都是用来保卫进攻性武器的。如果美国想入侵古巴,即使萨姆导弹也是无济于事的,这一点,苏联人也是知道的。苏联把萨姆导弹运进古巴,一定还有其他动机对b方说,用萨姆导弹形成一个保护伞,不让U-2飞机发现什么。但是,麦科恩却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加上他刚刚结婚,正忙着同其第二任妻子去法国欢度蜜月,此事也就搁置了下来。但是,麦科恩毕竟是一个负责任的中央情报局长,古巴出现的异常现象牵动着他的心。他人虽在法国度假,心却留了一半在国内。从法国,他向中央情报局兰利总部发回了一连串的“蜜月电报”,敦促中央情报局尽快查明苏联在古巴部署的导弹情况。10月4日,他又命令中央情报局立即对古巴全岛进行照相侦察,尤其是要注意古巴的西部。
  操心古巴局势的并不止麦科恩一个。参议员基廷从那年夏天开始,就不断向报界发表谈话,说苏联军队已经在古巴集结,后来又说苏联已经有进攻性武器运进了古巴。
  到10月10日,基廷参议员又发言了。他说,他从“百分之百可靠的”情报来源得知,苏联正在古巴建造六个远中程导弹发射场。他的数字,既不是几个,也不是很多,而是精确到个,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了。为此,美国情报界曾向下级单位,包括所属情报人员进行过调查:你们谁向基廷提供过类似的情报?结论是:从来没有。参议员公布的消息他们也是第一次听见。
  按理说,基廷作为一个议员,他可能有一些情报渠道,但总不能跳出情报界之外去了解情报吧!既然美国情报界无人向他提供材料,那么,他的情报从何而来呢?因此,美国情报界轻易地否定了基廷的判断。基廷可能不是一个多疑的人,但是,却可能是个夸大其辞的人。美国情报界都不知道的事情,他基廷竟然会知道!关于苏联人出现在古巴,这对美国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闻。自从猪湾人侵以后,苏联就不断地把一些武器和人员运进古巴,这当然不会逃过美国情报人员的眼睛,但是,基廷说已经有苏联“军队”在古巴集结,那就是夸大其辞了!确实有一些苏联人出现在古巴,而且人数还不少。但是,美国情报界掌握的证据是:那都是一些技术人员,而且穿着运动服,而不是基廷所说的身着军装。仅此一点,美国情报界就可以断定基廷的话不可相信。还有,基廷能不能分清进攻性武器和防御性武器的差别?在美国情报界,防空导弹和地地导弹是有严格区别的。前者是一种防御性武器,而后者,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攻性武器。在美国的国防战略中,这两种武器的分野也是不同的。美国可以允许苏联把地空导弹运进古巴,但绝对不允许地地导弹出现在美国的家门口!基廷能搞清地空导弹和防空导弹的差别吗?很明显不能。他竟然说,那种长形的管状物体可以轻易地转化为地地导弹,这不是说外行话嘛!简直能让内行笑掉大牙!腊斯克评论说:“我们认为他们是把地对空导弹误认为进攻性导弹,地对空导弹看上去是一种很厉害的导弹。”更有人认为,基廷不断夸大其辞,是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因为美国国会的中期选举很快就要开始了,基廷不断攻击政府在古巴问题上的软弱无力,只能是为了共和党的选举利益服务。国务院情报研究司司长罗杰·希尔斯曼就认为,“指责基廷对个人出风头比对国家福扯更为关心,这或许太过分了。但是,这位参议员在没有提出他至今已经作过的更好的解释之前,可能的结论必然是以下两者之一:或者是参议员基廷不顾十分危险的国际局势,为着他个人的某种目的而在散市某人的谣言;或者是他得到了美国政府所未曾得到的情报,而这一情报本来可以指导U-2飞机在10月14日以前对导弹发射场进行侦察,并可以使驾驶员少冒风险。”基廷的警告不可相信,不过,既然他要讲,那就让他去讲吧!情报机构并不能把他的嘴封住。基廷的警告除了在新闻发布会上偶尔提及外,根本到不了美国决策者那里,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担心。
  不管怎么说,既然麦科恩已经提到要对古巴加紧侦察,而基廷参议员又信誓旦旦说古巴有苏联的地地导弹,那么,还是小心一点吧。中央情报局决定让U-2侦察机到古巴上空去看一看,不就一切都明白了吗?于是,中央情报局立即向上面提出申请:出动U-2侦察机到古巴去侦察一番。自1960年第一架U-2在苏联上空坠落以来,美国对U-2的使用控制得更严了。U-2已经不能飞到苏联上空,但是在古巴,美国人还不用担心。不过,天不帮忙,古巴上空一直是浓云密布,U-2迟迟不能起飞。
  10月14日,天空万里无云,正是侦察飞行的好天气。一架U-2高空侦察机从佛罗里达的空军机场腾空而起,向距离古巴南部海岸刘英里的潘恩岛飞去,尔后折航向北,穿越古巴。事先,两位飞行员已经被告知,古巴已经部署了萨姆导弹,飞机要留心地面的炮火。可是,这一次,操纵导弹的士兵不是离开了岗位,就是睡着了。不到5分钟,U-2飞机就穿越古巴全岛,整个飞行平安无事。照片的底片立即被送往华盛顿,并马上冲洗出来。在五角大楼的照片分析中心,分析家们开始研究每一张图片,结果让分析家们目瞪口呆:一点不错,千真万确,苏联人正在圣克里斯托瓦尔修建一片梯形场,四角配有萨姆导弹发射场,保卫着每一座发射场。这种发射场,以前U-2曾在苏联发现,现在竟然出现在古巴!分析家们从照片中还没有看到弹道导弹,但他们可以辨认出有导弹转运、装配和发射装置。

  剑拔青张。肯尼达宣布“隔离”古巴,美国战
  略核力量进入戒备状态,核大战一触即发。

  U-2侦察机在圣克里斯托瓦尔的发射场虽然没有发现中程导弹,但是,美国情报界以前的判断很明显已经过时。古巴不仅部署了萨姆地空导弹,被美国人称为进攻性武器的中程导弹发射场地也在修建之中。这种情况应该引起美国决策人员的重视。可是,这一天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正好参加胡桃山大学的讨论会去了,在家值班的是副部长罗斯韦尔·吉尔帕特里克。国防情报局长就向吉尔帕特里克的寓所打去了热线电话,报告了U-2的侦察发现。此时,是1962年10月15日下午7点。
  由于认定苏联不会把进攻性武器部署在古巴,14日下午,也就是U72侦察机进行侦察飞行的那天下午,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麦乔治·邦迪接受了美国广播公司《问题与解答》节目主持人爱德华·摩根和约翰·斯卡利的采访。两位主持人主要想听听邦迪对基廷的指控有何说法。麦乔治·邦迪说:“据我所知,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古巴人及古巴政府会同苏联政府联合起来试图安装大规模进攻性设施,而且我认为目前这样做的可能性不大。”邦迪的说法让人们放了心。毕竟,邦迪和基廷的地位不同,说话的分量也不一样,既然邦迪说古巴没有进攻性武器,那么古巴就肯定没有这种武器。人们安下心来。可是,仅仅一天之后,他们就发现自己要面对一种全新的局势了。
  国防情报局长的电话打到吉尔帕特里克家中时,吉尔帕特里克正在换装。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斯韦尔·泰勒将军今天在他的麦克奈尔堡寓所举行宴会,他要去赴宴。本来他已经迟到了,接到电话时,他觉得形势不妙,干脆再迟一会儿吧。于是,他让分析员把照片送到他手上,他要看一看照片。看完照片后,他心里已经没有疑问。作了必要的安排后,他仍然去赴宴。可是,泰勒将军今天的晚会可是被打扰了。席间,只见一个个客人被叫去听电话,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家回来后都秘而不宣,故作神秘,搞得宴会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此时,美国总统肯尼迪还蒙在鼓里。按理说,这件事首先得通知邦迪,由邦迪向总统报告。邦迪知道,如果把这件事报告总统,总统一定会要求看看照片,以便确定报告是否准确。自猪湾入侵后,肯尼迪变得多疑起来,他不太相信助理们的报告,而宁愿相信自己的眼睛。可准备报告以及其他材料至少得花上一个通宵,而且,如果现在就召开会议,那就要把各位政府要员们从全市各处大小宴席上扯出来,这样一来,华盛顿会立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难免引起人们心慌,以后再想保密,可就困难了。考虑到该做的事已经做了,这个时候告诉总统,只能让他一夜无眠。他决定压下这个报告,等到明天再说。后来,他向总统递了一个备忘录,解释了这件事。他说:“考虑到你在今后若干天内即将面临的一切,我决定你当时应做的最好准备,莫过于度过一个宁静的晚上,好好地睡上一觉。”事后看来,邦迪这种处置是很得当的,肯尼迪后来果然度过了很多不眠之夜。
  第二天早上,麦克纳马拉和邦迪先后看到了圣克里斯托瓦尔的照片。他确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决定向总统报告。肯尼迪正在卧室里看报,邦迪走进去,对他说:“总统先生,现在根据一些确凿的照片证据,这您一会儿就能看到,俄国人在古巴设置了进攻性导弹。”肯尼迪大惊失色。在确信这种报告是准确的以后,总统说,威胁必须终止,无论如何,导弹必须撤走。总统吩咐,立即进行低空摄影飞行,政府主要成员11点45分在内阁会议厅开会,然后,他又给自己的兄弟。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打了一个电话。
  11点45分,肯尼迪兄弟、副总统林登·约翰逊、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麦乔治·邦迪、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中央情报局长麦科恩、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斯韦尔·泰勒,以及财政部长狄龙、国务卿迪安·腊斯克。负责拉丁美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爱德华·马丁、驻联合国大使艾德莱·史蒂文森,此外,还有已经卸任的国务卿迪安·艾奇逊,都准时到会。总统觉得,艾奇逊的渊博学识和丰富的外交事务经验可能有助于他处理这次危机。后来,这些人组成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他们将商讨对策,看看怎么把这场危机对付过去。
  U-2加强了对古巴的监视。照片显示,苏联人正在加班加点,拼命地工作。苏联专家的导弹安装技术,远远超出了美国人的估计之外。兰德公司的智囊罗伯塔·沃尔斯塔特说:“俄国人修建导弹设施的速度之快,实在是后勤上的一个惊人之举,完全可以与(美国)修复珍珠港的技术奇迹相媲美。”再过10天,圣克里斯托瓦尔的导弹发射场就可投入使用,这个发射场可以发射射程1000英里的中程导弹,而在圣克里斯托瓦尔和哈瓦那之间的瓜纳哈伊地区以及古巴东部的雷梅迪奥斯,则设有可以发射2200英里的远中程导弹的发射场,这种武器的准备工作将于12月五日完成。分析家估计,目前部署在古巴的武器大约相当于苏联洲际导弹发射能力的一半。对照片的分析表明,它们全部针对着美国城市。如果发射出来,几分钟之内就会有800万美国人丧命。而第一批导弹将在18个小时内作好发射准备。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总统要求执委会成员各抒己见。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你们各位有何高见?准备采取什么方法来消除危机?不妨都拿出来,说说自己的理由。还有,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是怎么想的?你们能不能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要和他们展开辩论,他们会提出什么理由?反正,执委会要从各个角度考虑问题。为了让大家各抒己见,发言时不感到任何拘束,在举行预备会议的时候,总统干脆不出席讨论。不过,不管怎么说,反正苏联的导弹在十几天之后就会做好准备,美国必须在这个时限内拿出对策。
  委员会成员各抒己见,摆出了自己的高招。他们一共想出了六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静待事态的发展,目前什么事都不做。很明显这一点是违背总统的意愿的,因此不予考虑。方案二是派个使节去见赫鲁晓夫,悄悄地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方案也遭到了大家的反对。赫鲁晓夫既然把导弹摆到美国的家门口,他就是有备而来的,不给他来点硬的,赫鲁晓夫是不会轻易让步的。第三个方案是把苏联拉到联合国去,在联合国讲坛上解决问题。;不巧得很,安理会本月主席恰好是苏联人,苏联不会让美国如愿以偿的。再说,在这个世界,联合国真能解决什么问题,大家总表示怀疑。这个方案也行不通。委员会提出的第四种方案是进行封锁,这是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提出来的,大家称之为“缓慢途径”,但这种方案一开始遭到大家的强烈反对。方案五是对古巴进行一场空袭,把这些导弹发射场拔掉,执委会称之为“外科手术”,这种‘汐十科手术”此后美国进行过多次,但当时还是第一次,能否成功谁也说不准。空军参谋长李梅和邦迪对这种方案特别感兴趣。委员会最初的方案似乎是倾向于这种方案。当时,罗伯特给他哥哥写了一个条子,说:“我现在才知道东条在策划偷袭珍珠港时是何种感觉”。最后一招是入侵古巴,因为这需要事先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目前很明显无法办到,只好搁置。
  委员会就空袭和封锁这两种方案进行争论。五角大楼对“外科手术”进行了充分的分析,觉得可行性不大。如果只是对热核导弹基地进行打击,则机场和伊尔一28飞机将完好无损,而且,美国无法事先确定能消灭所有的导弹发射场,如果遗漏了一个,那么美国也许会遭到报复。如果要确保万无一失,就必须扩大打击范围,以消灭一切可能产生的危险,这也许需要500架次的飞机。可是,苏联问题专家说,即使是对有限目标进行打击,也可能杀死那些管理导弹的苏联人,这就很可能引起苏联的激烈反应,也许就会发生核战争。而且,一场不分青红皂白的轰炸可能杀死成千上万的古巴平民,从而使美国在道义上处于不利的境地。搞不好,苏联会在柏林采取新的行动,而在那里,苏联的军事实力处于绝对优势。这对美国会万分不利。
  麦克纳马拉提出了用海军对古巴进行封锁的方案。在他看来,封锁可以阻止进攻性武器进入古巴,强迫苏联撤出已经部署在那里的导弹。这是一条介于无所作为和发动战争的中间方案,这个方案充分利用了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军事优势,进退自如,地位对美国相当有利。反对者提出,封锁不会使运到古巴的武器失去效用,也不大可能迫使赫鲁晓夫从那里撤出导弹。而且,美国封锁古巴,苏联难道就不会在柏林故技重演?柏林危机可是已经有过两次了。
  执委会经过多次讨论,封锁的观点占了上风。肯尼迪也被这种方案吸引,觉得这种方法可以避免战争,将主动权操在美国手里,并使赫鲁晓夫有时间重新考虑他的行动。如果封锁发生作用,苏联将撤走导弹,反之,美国仍然可以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肯尼迪决定,对古巴进行封锁。
  美国各大新闻网已经接到通知:10月22日晚上7点,政府有重要新闻发表,内容关系到“最为紧迫的问题”。7点钟,肯尼迪总统准时来到演播室,对全国公民发表电视讲话。所有的电视台和西班牙语广播网开始同时转播。肯尼迪说:“同胞们,晚安。政府遵守自己的诺言,一直对苏联在古巴岛上的军事集结情况保持着极为严密的监视。在过去的一周内,已有确凿无疑的证据表明,在那个被禁烟的岛上,正在修建一系列的进攻性导弹的发射场。这些基地的目的,只可能是为了提供向西半球进攻的核打击能力。”而在此之前,苏联政府一再许诺,不在古巴部署进攻性武器,现在看来,这些保证都成了蓄意的欺骗。肯尼迪向美国人民保证,美国将采取措施,消除这一核威胁,并说这是他“坚定不移的目标”。他宣布,他已经下令对一切正在驶向古巴的进攻性军事装备实行“隔离”,而隔离措施仅仅是第一步,政府在必要时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美洲国家组织正召开紧急会议,考虑对策,以应付这场危机。在讲话中,肯尼迪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发出警告:从古巴发射的任何导弹部将被认为是苏联对美国发动的袭击,必将遭到美国对苏联的全面报复。企图闯越封锁线的任何船只,都将被美国海军击沉。他呼吁赫鲁晓夫“放弃这种统治世界的方针,共同来作出历史性的努力,以结束危险的军备竞赛,并改变历史的进程”,要求苏联立即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除那些设置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在结束这次电视讲话时,肯尼迪表示:“没有谁能正确地预料事态将如何发展,或者将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或伤亡” , 但是,“所有危险中最大的危险就是无所作为”,“我们决不会选择投降或屈服的道路。”
  肯尼迪的讲话稿由使节送达苏联,而美国的武装部队也高速运转起来。美国派出由90艘舰艇组成的舰队,包括8艘航空母舰石8个空军中队,在古巴领海周围设置了警戒线,拦截和搜寻正在进入隔离区的船只;在佛罗里达和邻近各州集结了由9万名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组织的庞大的登陆部队,另有25万名增援部队随时待命;U-2侦察机到美军的各个机场进行高空摄影,以作好空袭准备,空军将所属部队立即疏散;散处在世界各地的美军也进入三级戒备状态,作战参谋昼夜值班,所有的休假都被取消,人员都被召回;24日,战略空军司令部奉命进入“二级戒备状态”,这是美军唯一的一次进入这种状态,能够投掷相当于70亿吨炸药能量的战略空军比展开作战只差一个级别了,所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处于待发状态,“北极星”核潜艇迅速驶出港口,携带着核弹头的B-52轰炸机一架接一架在天空值班,白宫确定了可以进入核掩蔽部的官员名单,核大战似乎一触即发。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
  事后看来,古巴导弹危机是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最危险的一次危机。肯尼迪作出封锁决策后,莫斯科乱成了一团。美国的海军在加勒比海上跟踪着苏联船队,而苏联的船队则与莫斯科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封锁开始的最初几个小时内,苏联人根本没有理会美国的封锁。10月24日上午10点,封锁正式生效。此时,共有25条苏联商船向美国海军的封锁线驶来,其中两条距封锁线仅几海里。执委会成员确信,冲突可能就在中午。由U-2侦察机发回的照片表明,苏联在古巴的工程不仅没有停顿下来,反而在加速进行。再有两天,几座发射台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哪一刻,世界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肯尼迪的面孔沁出了汗珠,他的脸完全扭曲了。如果发生热核战争,那么一小时内,苏联和美国各有1亿人死亡。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数字。
  苏联的商船在一点点地向封锁线逼近。是检查,还是让它过去?美国决策人员面临一个十分为难的选择。庆幸的是,10点32分,20条逼近封锁线的苏联船在海上停了下来,6条船掉头返航,然后,又有12条船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这个时候,执委会的成员都松了一口气。国务卿腊斯克用手碰了碰邦迪,说:“我们同他们眼对眼瞪着,看来是他们先眨眼了。”

    美国不相信苏联会把进攻性武器部署到美国
  的家门口,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警报,但情报界却轻
  易地否决了。

  对美国人来说,古巴导弹危机让他们出了一身冷汗。好险,他们差点成了他们发明的武器的牺牲品。危机结束后,他们一方面感谢上帝对他们的眷顾,另一方面,又开始追查这一场危机的起因。美国为什么走到了这一步?美国情报界事先为什么没有发出警告,从而将危机消弥于无形?就是危机的当事人肯尼迪自己,也对此事感到困惑不解。危机结束后,他特地组织了以参议员斯坦尼斯为首的委员会,调查这次危机的起因。
  说实在的,对苏联在古巴的军事援助,美国情报界并不是第一次听到。自从美国人自己把古巴这只“绿橄榄”变成一只“红西瓜”后,这只“西瓜”长势很好,而且越长越红。卡斯特罗无法从美国人那里获得友谊,只好左转,与苏联挂钩了。
  苏联向古巴提供的军援,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夏天。那年间月18日,艾森豪威尔政府宣布,苏联已经向古巴提供了2.8万吨军火。此后,苏联一直断断续续地向古巴提供军火。古巴与苏联之间的贸易额也在上升,1962年上半年,古苏贸易额达到3.5亿美元。1962年7月,卡斯特罗的弟弟、古巴国防部长劳尔·卡斯特罗率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了莫斯科,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到机场迎接。在莫斯科,古巴客人会见了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从1962年7月底开始,苏联恢复大规模向古巴运输军火。从7月26日到8月8日,仅十余天时间,苏联就运去了8船军火。共和党参议员对政府提出了批评,说苏联正在向古巴派遣军队,而政府却无动于衷。为了澄清这种指责,美国情报界认为,有必要让公众了解此事,于是,国务院情报研究司司长罗杰·希尔斯曼主持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吹风。希尔斯曼在新闻发布会上,详细地介绍了迄今为止美国情报界发现的苏联向古巴援助军火的情况。希尔斯曼说,苏联运进古巴的物资,包括卡车。雷达设备以及其他电子设备,此外还有一些板条箱,但里面装的究竟是什么东西,美国情报人员也弄不清楚。不过,希尔斯曼估计说,这些东西很可能会大大改善古巴的海防和空防,里面也许有萨姆导弹,这种东西苏联以前提供给了伊拉克和印度尼西亚,如果它向古巴提供这种武器,也是可以想象的。希尔斯曼还说,至今已有数千苏联人出现在古巴,他们主要是一些技术人员,负责装配物资,训练古巴人操纵仪器,但是,他们不穿军装,不是正规军队。言下之急是,共和党参议员的指责是不符合事实的。至于说武装入侵古巴,当然也就没有必要了。
  8月底,切·格瓦拉又率领一个代表团访问莫斯科。9月2日,古苏发表联合公报。公报称,在古巴代表团访问莫斯科期间,宾主双方就“有关帝国主义方面的侵略威胁交换了意见”,苏联同意古巴的要求,向古巴提供军火和技术专家,以训练古巴人员。这样,绿色的橄榄正式变成了鲜红的西瓜。美国决策者一方面向苏联发出警告:美国国会选举在即,苏联不要给美国增加麻烦。肯尼迪的助理西奥多·索伦森对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说,不要以为美国国会选举会使肯尼迪总统对苏联的新压力无动于衷。此外,美国政府还确定,有关古巴的情报每天要汇报一次。8月五日,U-2侦察机发现古巴开始安置萨姆导弹。但是,美国情报人员认为,这是因为古巴害怕美国人侵而作出的防卫性举动,不值得介意。只要苏联不在古巴安放进攻性的导弹,其他问题都好商量。
  但是,美国新闻界对这个问题却表示关注。报纸上不断发表一些新闻,说苏联军队已经出现在古巴。他们的消息来源大概就是基廷参议员,从8月份开始,他已经连续不断地发出了一些耸人听闻的警告,政府不把它放在心上,但新闻界却认为有义务让公众知道。为了应付公众的指责,肯尼迪总统于9月4日发表了一份正式声明。声明说,苏联确实已经在古巴部署了萨姆导弹,以及操纵这些导弹的雷达,但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萨姆导弹是一种对空防御型导弹,同美国的奈克导弹差不多。U-2飞机也发现了苏联的汽艇上装备着一种地地导弹,但这种导弹的射程仅匕英里,不足以对美国产生威胁。此外,美国还发现大约有3500名苏联技术人员出现在古巴。肯尼迪肯定地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来自苏联集团的有组织的武装人员到了古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苏联在古巴建立了军事基地,没有证据表明,古巴违背了1934年关塔那摩基地的条约,也没有证据表明,由苏联人或古巴人掌握的进攻性的地地导弹或其他重大的进攻性武器出现在古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最严重的问题将会产生。”
  苏联人也注意到美国舆论界出现的这种紧张气氛,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来安抚美国人。就在肯尼迪发表声明的同一天,多勃雷宁大使送来了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赫鲁晓夫信誓旦旦地说:“在美国国会选举之前,苏联不会做任何使国际形势复杂化或者使我们两国关系增加紧张的事情。”塔斯社在9月12日发表了一份新闻公报,说苏联没有必要“为了击退侵略,为了进行报复性打击,而将它的武器转移到任何别的国家去,例如古巴。我们的核武器具有极大的爆炸力,苏联又拥有强有力的火箭运载这些核导弹,因此,不需要在苏联领土以外寻求基地”。但是,针对肯尼迪要求国会同意动员预备役一事,苏联也发表声明:如果美国入侵古巴,那就意味着一场核战争。对此,肯尼迪又于两天后公开发表讲话,否认美国有任何入侵古巴的意图。但是,如果古巴采取侵略行动,危及美国在关塔那摩的军事基地,或者切断美国通过巴拿马运河的通道,或者成为拥有巨大进攻能力的苏联军事基地,具体地说就是苏联在古巴部署了进攻性导弹,美国就要采取行动,来保卫它自身和盟国的安全。他宣布,他已经要求国会授权他在必要时征召部分后备役人员。
  苏联还通过各种渠道对美国进行欺骗。曾经安排过赫鲁晓夫的女婿阿朱别依与肯尼迪会见的乔治·博利按科夫10月初在莫斯科会见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通过他向美国决策者传话:苏联运往古巴的武器只是防御性的。他进一步肯定,肯尼迪应该明白,苏联只向古巴运去了防空导弹,这种导弹不能接近美国的目标。博利沙科夫把赫鲁晓夫的谈话记在了笔记本上,回到华盛顿后,传给了肯尼迪。博利沙科夫并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他是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的交通员,深得肯尼迪的信任。既然博利沙科夫说古巴没有导弹,肯尼迪是肯定会相信的。10月13日,切斯特·鲍尔斯与多勃雷宁作了一席长谈。此前,他已经看到了海军侦察机拍下的“鄂木斯克”号的照片,两人谈话时,鲍尔斯就盯着进攻性武器这个话题不放。多勃雷宁肯定地说,苏联运往古巴的只是一些防御性武器。即使到10月侨日,美国已经掌握了确切的证据,证明苏联已经把中远程导弹运进了古巴,赫鲁晓夫在莫斯科会见美国大使时,还是一再声称苏联在古巴部署的武器只是防御性的,他最不愿做的事情就是在美国国会选举前给肯尼迪总统添麻烦,让总统难堪了。事后看来,苏联的保证达到了它的目的,起到了麻痹美国人的作用。

    美国和苏联已经几次走到战争边缘,可美国
  人却认为苏联不会把进攻性武器部署在美国的家
  门口,他们根本不知道,把导弹运进古巴对苏联有
  多么重要。

  苏联到底会不会在古巴部署进攻性武器?鉴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美国情报委员会也不断地对这个问题进行估计。由于公众舆论已经闹得不可开交,美国情报界觉得,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再进行一番评估,顺便通过9月份的情报评估报告。9月17日,美国情报委员会的成员再次开会,研究这个问题。但是,委员会的结论没有改变,也不可能发生改变,因为,U-2侦察机没有发现新的迹象。从8月29日开始,U-2侦察机又于9日。17日两次飞越古巴的中西部,除了发现苏联的防空导弹外,没有发现新情况。古巴流亡者和间谍的情报,也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委员会的结论是,苏联不大可能在古巴部署进攻性武器。如果苏联在古巴部署进攻性武器,美国人会很快发现,并且作出激烈反应。这一点苏联人也是知道的。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大,而其后果又极其严重,苏联人不会不考虑到这一点。当然也有人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鲁莽的决策人,这从以前的历次危机就可以看出,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涉及到核问题,苏联总理应该是非常谨慎的。再说,苏联以前从来没有在境外部署过核武器,即使在东欧国家也没有部署,那个地方完全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如果苏联在那里部署,防卫负担将大大减轻,这比在古巴部署合算多了。从苏联到古巴,无论是水路还是空运,其路程都极其漫长、危险,易于受到美国的狙击。如果苏联人在古巴部署核武器,那是十分不明智的。而且,卡斯特罗政权是十分不稳定的,这无论是其本人还是其政府,都是如此。不能信任卡斯特罗这个人,也不能让卡斯特罗掌握危险的武器,即使由苏联人控制也不行。当然,美国情报界也注意到,如果苏联在古巴部署了进攻性武器,那么,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战略力量对比将发生重大改变。委员会认为,必须继续对古巴保持警戒。最后,委员会一致同意了上述结论。
  美国人对苏联的行为准则作了如是评论,可苏联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还是让我们看看赫鲁晓夫自己的想法吧!如果美国情报界事先听到了赫鲁晓夫的自白,他们就不会这么自信了。
  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声称,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只是为了保卫古巴。这种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就是苏联人自己,对这个理由也表示怀疑。保卫古巴革命政权,在美国的家门口安上一个钉子,对苏联自然有利。赫鲁晓夫说,苏联喜欢美国附近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近邻,因为这对苏联有益。这倒是赫鲁晓夫的心腹之言。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苏联听任美国推翻卡斯特罗政权,那将是“对马列主义的一个可怕的打击,将严重削弱我们在全世界、尤其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如果古巴失陷,其他拉丁美洲国家就将摒弃我们,说苏联除了在联合国作空洞的抗议外,再也不能对古巴作些什么”。苏联要尽力保卫卡斯特罗政权,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可是,苏联距古巴千山万水,赫鲁晓夫要达到目的还真不容易。古巴革命刚刚成功,美国就竭力将其封杀,加上其本身没有什么工业基础,所有的武器都需要进口。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重武器都需要苏联供给。赫鲁晓夫认为,除非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而且必须是核导弹,苏联才能真正保卫古巴。他说,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将迫使美国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如果美国入侵古巴,那么,其本土也将遭到“古巴”核导弹的摧毁。美国人担心卡斯特罗轻率,认为不能让这样的人掌握危险的核武器。可赫鲁晓夫并不这么想。他当然不可能真正把核导弹的控制权留给古巴人,这不符合苏联的行事习惯。美国人倒是正确估计了这一点,但哪里知道赫鲁晓夫还是真正这么干了呢?导弹运进了古巴,可核按钮还控制在苏联人手里。这难道有什么不安全之处吗?
  美国人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轻率的人,但在至关重要的核武器问题上,还不至于糊涂到把导弹部署在美国的家门口,想打一场核大战。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这种性格不太合适,他太喜欢意气用事了。这从他与尼克松进行“厨房辩论”、他在联合国发言时用鞋跟敲桌子,以及在柏林问题上几次三番与美国人为难,都可以看得出来,但在美国人眼中,这些都是“小事”,还不至于真正引起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危机,在核战争问题上他会谨慎的。事实恰好相反。苏联封锁西柏林是与美国对抗,在古巴部署核导弹也是为了与美国对抗。这中间并没有本质差别。他在核问题上也不是十分谨慎,在校大战方面他已经几次口出狂言。1961年7月初,他宣布暂停军队复员,增加军费,同时又挥舞核大棒进行核讹诈。他宣布苏联已经造出有一亿吨级爆炸力的炸弹。他对西方说,如果爆发战争将有几亿人死亡,美国及其盟国的军事基地将彻底毁灭,肯尼迪将是美国最后一任总统。他对英国大使说,只要六颗氢弹就可以消灭英国,八颗氢弹就可以消灭法国。他又恐吓意大利,说战争将使意大利完蛋,为了保命,意大利最好还是退出北约。这样的一位领导人,是不可能很谨慎的。
  赫鲁晓夫在古巴部署导弹另一个动机是打破美国的封锁,让美国佬也尝尝核导弹对准自己的滋味。赫鲁晓夫的助理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回忆说,有一次,赫鲁晓夫与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在黑海边散步。马利诺夫斯基指着大海方向,对赫鲁晓夫说:对岸的土耳其有美国的一个核基地,从这个基地发射出来的导弹可以在几分钟内摧毁苏联的一些大中城市,包括基辅、哈尔科夫、契尔尼哥夫和克拉斯诺达尔,苏联的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当然也不例外。马利诺夫斯基的话在赫鲁晓夫心中引起巨大震动。也许,当时一股豪气就冲了上来。他对马利诺夫斯基说,既然美国能在苏联的家门口部署导弹,那么,苏联能不能把导弹部署到古巴去?美国的军事基地总是从四面八方包围着苏联,而苏联的核导弹却只能部署在苏联领土上。这对苏联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应该说,赫鲁晓夫的想法是任何一个有血气的人都会产生的。美国是一个大国,而苏联也是一个大国。美国能在全世界建立军事基地,为什么苏联只能守在家门口与美国对抗?美国人把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后院,不允许外部势力对拉丁美洲的事务有任何干涉。但是,自门罗主义产生至今,150年过去了,门罗早已化为一杯黄土。这150年,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现在面临的,不是英国,也不是法国,更不是西班牙、葡萄牙,而是苏联,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苏联。拉丁美洲的事情不能再让美国说了算。门罗主义早已死亡了。现在,卡斯特罗自己反出了美国阵营,这对苏联来说是一个良机。只要卡斯特罗愿意,苏联应该可以把导弹部署在美国的家门口,否则,苏联和美国之间真的存在着一种不公平:数量上的不公平,预警时间上的不公平。这口气,赫鲁晓夫说什么也不能咽下去。从这时候起,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问题就萦绕在赫鲁晓夫的心头。赫鲁晓夫后来写道:“在访问保加利亚期间,我就有了一个主意,即在古巴部署携带核弹头的导弹但又不让美国过早地知道,直到他们发现为时已晚拿它们没办法时为止。……我们的导弹会拉平西方喜欢说的‘力量对比’。美国人用军事基地包围了我们的国家,用核武器威胁我们,现在他们该尝尝当对方的导弹瞄准他们时是什么滋味了。”
  埋藏在赫鲁晓夫心中更深层次的因素是美国与苏联之间战略核力量上的巨大差距。美国是第一个跨过核门槛的国家,在原子技术方面,美国领先苏联若干年。这些年,尽管苏联在急起直追,但是差距明显是存在的。艾森豪威尔时期,不知美国人是出于什么动机,美国朝野一直在叫嚷“导弹差距”,说苏联在导弹技术方面已经领先于美国,美国应急起直追,填补这个差距。苏联人十分高兴,在舆论上,他们已经赢了第一回合。赫鲁晓夫乐得挥舞核大棒,威胁那些不明真相的国家。他说:“现在我们拥有所需的全部导弹,”又说,苏联的导弹“像香肠一样,不断地从机器里生产出来”,但真实情况如何,赫鲁晓夫是一清二楚。1960年秋天,苏联计划发射一颗新型导弹,作为给十月革命43周年的献礼。发射准备工作已经完毕,倒计时正按计划进行,但导弹却未起飞。观察人员等了20多分钟还不见动静,认为出故障了,于是跑出掩体。没料到正在此时,导弹却爆炸了,有300多人被当场炸死,连战略火箭军总司令纳特林元帅也未能幸免。到这次危机之前,美国与苏联战略核力量的对比是:美国拥有5000枚可发射导弹和1300架战略轰炸机,而苏联只有50故陆基导弹(美国估计为75枚),100枚潜艇导弹,50架战略轰炸机。可是,美国人并不知道内情,苏联可以继续挥舞这个大棒。
  但情况对苏联来说并不太妙。美国似乎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苏联与美国之间存在的差距不是对苏联有利,而是恰好相反。自肯尼迪上台起,美国加紧了对苏联战略核力量的侦察。1961年夏季,美国的侦察卫星收回的胶卷表明,苏联的远程导弹研制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U-2飞机几乎飞遍了整个苏联,只有科拉半岛除外,因为那里整日里是阴云密布,无法拍照。美国人自己开玩笑说,如果苏联真的拥有这么多的导弹,那么,它们只能部署在科拉半岛,所有这些导弹很快就会把科拉半岛压入海底。到9月6日,中央情报局终于承认,它目前对苏联洲际导弹发射架的估计数目可能太高了些。更糟糕的是,苏联总参情报部高级军官潘可夫斯基上校自1961年起背叛了苏联,他把苏联战略核力量的底细完全透露了。潘可夫斯基证实:“目前苏联的核武器,在数量上只有美国的1/3,运载手段与美国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于是,美国人准备摊牌了。1961年10月对日,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罗斯韦尔·吉尔帕特里克在弗吉尼亚州温泉城的一次讲话中,公开说,美国的战略部队较之苏联要强大得多,在遭到第一次打击后,美国的还击力量至少能和苏联先发制人的第一次打击力量一样强大。吉尔帕特里克的讲话让苏联大为震惊。美国选中吉尔帕特里克作这个发言,已经是煞费心机。它要让苏联知道,美国已经知道真相,以后不要再挥舞核大棒吓人了,但是,它又不能留下口实,让苏联人指责美国对苏联搞核讹诈,因此选了国防部副部长这么一个职位的人来公布事实真相。没料到苏联还是恼羞成怒,吉尔帕特里克的讲话一出,苏联还是指责美国企图“恫吓”苏联,是一种“明显的有组织的行动”。
  虚假的肥皂泡已经被触破。美国现在是安全了,而苏联的处境倒危险了。在冷战格局下,苏联与美国的安全利益是根本对立的。苏联的导弹从本上发射,要20多分钟才能飞到美国,而从土耳其发射的美国导弹,只需5分钟就可以打到苏联。这对苏联来说,明显是不公平的。现在,苏联怎么办?如何扭转这种劣势?赫鲁晓夫伤透了脑筋,最后只好把最后一招施展开来,这就是在古巴部署导弹。如果苏联的导弹能在古巴站稳脚跟,那么,苏联的第一次核打击能力将大为增强,美国的预警时间将从20分钟缩短为5分钟,报复能力大为降低。把核导弹部署到美国的鼻子尖下,无疑是苏联挽回颓势的一个重要途径。
  情报机构提供的情报给赫鲁晓夫的最后决策提供了依据。赫鲁晓夫后期,美苏关系曾几度紧张。在柏林,美国和苏联几度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美国驻德国占领军司令克莱曾经预言,战争可能会戏剧性地发生。1960年6月29日,克格勃主席谢列平说:美国国防部有一帮人在鼓吹对苏联发动一场战争,理由是,现在苏联还没有摧毁北约的足够实力,但过不了多久,苏联就会制造出足够的导弹,对美国造成威胁。这个情报的来源是克格勃招募的中央情报局特工,应该比较可靠。克格勒的估计后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证实。在1961年的柏林危机中,肯尼迪请来了杜鲁门政府的国务卿迪安·艾奇逊。艾奇逊说,危机是赫鲁晓夫造成的,因为他不相信美国会在柏林与他打一场战争。华盛顿必须打掉他那自鸣得意的神气,必须向苏联表明柏林对美国比对苏联还要重要。艾奇逊认为,苏联可能会冒险损害美国的利益,而美国则必须冒更大的风险去维护自己的权利。肯尼迪请求国会批准增加征兵数量,重点是扩充非核部队。保罗·尼采告诉肯尼迪,一旦你进行了动员,你就必须表明你是当真的。他提供了四种方案,其一是示威性地发射一枚或几枚核武器,其二是摧毁东德,其三是派遣几个师沿高速公路开进,最后一种选择是对苏联实施反封锁。这几种选择无疑都会使核大战不可避免。后来,肯尼迪花了六个星期来研究这些方案。除了扩充美国军队外,他还建议大量建造防微粒回降掩蔽部和粮食储存设施。政府提供了在院子里和地下室修建掩蔽部的图纸。1961年7月26日,肯尼迪的裁军大使约翰·麦克洛伊作为赫鲁晓夫的客人,来到赫鲁晓夫在黑海海滨的别墅。麦克洛伊告诉赫鲁晓夫,在西柏林,一场暴风雨已经来了。赫鲁晓夫回答说,美国已经向苏联拉开了战争的序幕,肯尼迪显然是想打仗了。他再次重申了苏联对柏林问题的态度:如果西方用武力作出反应,他将愿意打一场热核战争。他警告麦克洛伊,苏联可以制造1亿吨级的超级炸弹,并用火箭将其投到美国领土上。8月30日,苏联宣布,苏联科学家已经完成当量为2000万吨、5000万吨和1亿吨级的超级炸弹的设计,以及能向地球上任何地方投放这类炸弹的强力火箭。仿佛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似的,9月1日,苏联试验了第一颗巨型炸弹。对此,肯尼迪感到大为沮丧,觉得苏联人在试图改变美国和苏联的力量对比。三个星期后,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为了处理柏林危机,美国是否推备使用核武器?麦克纳马拉回答说:“是的,我肯定会使用。每当我们感到有必要去维护我们的切身利益时,我们就会使用核武器。我们的核武器的储存量是苏联的好几倍。”10月25日,10辆美军坦克和3辆装甲运兵车出现在西柏林美方一侧,护送美国的官方车辆进入东柏林。第二天夜间,33辆苏联坦克出现了,他们停在距美国坦克75码远的地方。双方进入对峙状态。赫鲁晓夫后来回忆说:“在1961年10月,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濒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边缘。”苏联驻波恩大使瓦连京·法林说:“当时我们的坦克部署在柏林,距美国坦克只有200米,并已做好战斗准备。此外,作为这些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我向你们保证,如果美国人执行他们的命令——捣毁柏林墙——那么我们的坦克就会开火。”克格勒说美国即将发动战争,在赫鲁晓夫看来是完全可信的。1962年3月9日,苏军情报部又获得一份情报,说1961年9月上旬美国曾计划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美国当时的核力量远远领先于苏联。这项计划之所以没有实施,是因为1961年8月五日苏联宣布进行大规模的核试验。这种说法后来在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那里得到了印证。1962年6月4日,罗伯特邀请博利沙科夫到他的郊外别墅作客。谈话中,罗伯特暗示,他完全知道博利沙科夫的真实身份,有意通过他向苏联领导人传达美国总统的意思。他说,美国国防部确实有几次向总统提到过美国和苏联的力量对比及相应对策,但都被总统否决了。他告诉博利沙科夫,肯尼迪总统对美苏之间的力量对比十分清楚,但是,总统决没有发动战争的念头。这些话很快传到了赫鲁晓夫的耳中,但赫鲁晓夫却怀疑这是否是肯尼迪的肺腑之言。回想到此前发生的事件,赫鲁晓夫觉得肯尼迪在欺骗他。那是1962年3月,在博利沙科夫的引见下,赫鲁晓夫的女婿阿朱别依访问了美国,见到了肯尼迪。在谈话中,肯尼迪表明,美国人民从心理上很难接受古巴所发生的一切,但美国并不打算对古巴动武。肯尼迪讲得信誓旦旦,辞真意切,但客人却认为肯尼迪没有讲真话。1962年3月间日,克格勃报告:美国已经作好武装入侵古巴的准备,并得到了总统的批准。赫鲁晓夫觉得,自己上当了。肯尼迪一直在委阴谋。你不仁,也休怪我不义。赫鲁晓夫终于决定,把进攻性导弹运进古巴。经与古巴政府商量,苏共中央主席团国防委员会同意了赫鲁晓夫的提议。

    在一场眼对眼的较量之后,赫鲁晓夫总算真
  正领略了肯尼迪的风采。原来,他并不胆怯,关键
  时刻,其胆量一点也不逊于赫鲁晓夫。这就决定
  了最后丢脸的是赫鲁晓夫,而不是肯尼迪。

  10月22日,美国总统将就重要的外交事务发表电视讲话,这个消息同样传到了苏联情报机构耳中。克格勃、格鲁乌在美国和联合国都有大批情报人员,美国有什么风吹草动是不可能瞒过他们的。
  消息传到了莫斯科。赫鲁晓夫立即意识到,一定是古巴的导弹出岔子了。可能美国人已经发现苏联把核导弹运进了古巴,这个期限比他预想的提前了许多。他原先以为,苏联可以秘密地把战略核武器运进古巴,安装起来,作好战斗准备,而不让美国人察觉。这样,苏联就可以和美国在比较平等的条件下进行谈判。这样,柏林问题可以解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可以得到美国的承认,而加勒比海上一颗红色的明珠古巴,将发出更绚丽的光彩。它将不再为生存发愁。这样,苏联也可以和美国缓和关系,最终进入一个和平竞赛时期。
  可是事态实在发展得太快了。仅仅两个月时间,美国人就摸清了底细。这使他感到有点沮丧。美国人会怎么行事?肯尼迪难道会善罢甘休?赫鲁晓夫不能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肯尼迪不会无动于衷。
  有关美军的动态消息源源不断地传到了国防部,又传到了赫鲁晓夫的耳中。赫鲁晓夫觉得,此事不可等闲视之。他决定,立即召开主席团会议,研究对策。
  莫斯科和华盛顿的时区相差好几个小时。华盛顿7点,正是华灯初上,可莫斯科已经是深夜了。但尽管如此,苏共中央主席团今天晚上注定要度过一个不眠之夜了。
  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介绍了情况,认为美国不会轻易对古巴动武,即便肯尼迪宣布入侵古巴,美国也至少需要一昼夜的准备时间。马利诺夫斯基的分析是准确的,一支军队要从和平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没有几天时间的准备是不可想象的。但是,马利诺夫斯基的讲话并没有消除赫鲁晓夫心中的忧虑。美国入侵古巴,目标当然是冲着苏联的导弹来的。此外,苏联还有几千名技术人员在古巴,如果发生冲突,他们势必遭殃。如果苏联有人员伤亡,那么苏联是不可能不作出反应的。而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战争前景大家都清楚,那就是一场世界大战,一场核大战。这将是史无前例的。一场核大战肯定会使几亿人遭殃,而苏联能否度过这场危机,他心里一点把握也没有。
  几乎人人都知道赫鲁晓夫是轻率、鲁莽的,美国和苏联之间的
  几次直接对抗,同他的鲁莽是分不开的。为了吓唬美国人,他也时不时地祭起核大棒,但是,只有他知道,苏联的力量是如何不堪美国的一击。如果美苏之间真的发生一场核战争,那么,最后在地球上生存下来的必定是美国,而不是苏联。尽管这些年他一直在拼命发展核武器,但苏联的核力量与美国相比还是相差一大截。这些,外人可能不清楚,但他作为苏联的最高决策人,却不会不清楚。
  事关苏联的存亡,他再不会鲁莽了。肯尼迪的讲话还没有开始,赫鲁晓夫已经作出了决定:“我们不想发动战争,但如果敌人要对古巴发动进攻,我们将会作出反应。”此言一出,今天会议的基调也就确定了。剩下的就是看肯尼迪会如何反应而苏联如何回应,从而体面地结束危机的问题了。根据赫鲁晓夫的提议,苏联驻古巴的武装力量应进人紧急战斗状态,战争开始时苏联不会使用核武器。但是,如果美军真的在古巴登陆,那么,苏联可以考虑使用战术核武器。马利诺夫斯基建议,使用核武器的命令暂时不要发出,等肯尼迪发表声明后再说,看美军是否真要入侵古巴,否则将给美国留下苏联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借口,在外交上对苏联不利。会议通过了马利诺夫斯基的提议,莫斯科时间23时55分,会议结束。几分钟后,苏联驻古巴人员通过克格勒渠道接到了全面进入战斗状态的命令,但命令中排除了使用核武器。
  肯尼迪已经在电视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美国要封锁古巴,检查运往古巴的货物。但是,美国一时不能作好准备,封锁将在几天之后奏效。目前美国所做的仅仅是说说而已,肯尼迪是否改弦更张,现在谁也说不清楚。赫鲁晓夫心中又存在一份侥幸,他要看看情况再说。他与肯尼迪打过几次交道,对这个人,他有一个基本认识。
  肯尼迪家族当然是一个著名的家族,但这个家族的名声似乎并不太好。肯尼迪的父亲曾是美国驻伦敦大使,在任期间,他与英国首相张伯伦搅在一起,为绥靖政策鸣锣开道。对肯尼迪大使这段时间的经历赫鲁晓夫也是清楚的。肯尼迪家族有着经协的传统,赫鲁晓夫大概在心里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尽管约翰·肯尼迪表现出色,但在赫鲁晓夫心目中,父亲是个胆小鬼,儿子也不见得英勇到哪儿去。他认为,以他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对付肯尼迪这样一个政坛新手自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他发现,肯尼迪敢于作出支持古巴流亡者入侵古巴的决定,但关键时刻却不敢向陷于困境的流亡者提供武装支援,致使入侵失败。这与赫鲁晓夫的行为方式当然大相径庭,也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猪湾事件后,曾有人作如是评论:“朋友看我们像傻瓜,敌人看我们像无赖,其余人看我们像窝囊废”。实际上,在赫鲁晓夫心目中,肯尼迪又何尝不是一个窝囊废!1961年的维也纳会晤更印证了他的感觉。他在维也纳对着肯尼迪口若悬河,而肯尼迪则只能洗耳恭听。这次会见后,赫鲁晓夫发现,肯尼迪是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的,没有经历过多少大风大浪,从心底里他认为肯尼迪是软弱的。随同肯尼迪参加会谈的艾夫里尔·哈里曼也发现,肯尼迪对这次会谈感到非常震惊,十分不安,精神上真有点垮了。而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苏联外交官列·谢夫琴科则说:“同肯尼迪会晤的时机很好,不过,外交部对会晤的印象不怎么好。肯尼迪未能对付得了尼基塔,这很危险。尼基塔觉得肯尼迪是一个弱者,认为他甚至可以恐吓肯尼迪。每个人都得意洋洋,这改变了我们在美国人面前的自卑感。发现一位美国总统可以被吓往而不能以强硬的方式作出反应,这种心理作用非常重要。”谢夫琴科还说,苏联领导人对冷战专家杜鲁门以及面带笑容但实际上相当强硬的艾森豪威尔记忆犹新,而目前这个与他们打交道的约翰·肯尼迪当然也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是后来美苏之间屡屡发生对抗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但是,赫鲁晓夫当然失算了。能够在美国击败这么多候选人脱颖而出的肯尼迪,当然也不是一个无能之辈,只不过,他确实需要在实践中磨炼。与赫鲁晓夫的每一次对垒,对肯尼迪来说,当然也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机会。肯尼迪确实在这场斗争中提高了自己的自信心。
  意识到自己上当后,肯尼迪怒不可遏。关于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赫鲁晓夫已经多次保证:苏联不会在美国的家门口部署进攻性武器,苏联的核武器威力已经足够,用不着把核武器运到古巴去。可是,现在看来,这些信誓旦旦的保证全部是欺骗,那么,美国以后如何同这样一个没有信用的领导人打交道?
  但是,盛怒归盛怒,肯尼迪的行动并没有失去理智。在危机刚开始的时候,吉尔帕特里克和邦迪就为他开了一个好头。知情者虽然感到震惊,但大家都知道,必须保守秘密,过早把消息泄露出去没有好处。这样,美国可以从容不迫地考虑对策,让赫鲁晓夫自我得意去吧。肯尼迪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因此,从10月侨日确信古巴有导弹到10月22日晚上肯尼迪发表电视讲话决定对古巴进行封锁,整整六天时间,华盛顿捂紧了盖子,一声不吭,但美国的决策机器却紧张地运转起来。执委会将从各个方面研究可以选择的途径,国务院在争取拉丁美洲各国和盟国的支持,而五角大楼则着重研究各种可能被采纳的军事方案。为了不让外界察觉美苏关系出现了意外,肯尼迪仍按原定计划到康涅狄克州为民主党候选人助选,直到午夜才返回首都。10月18日,肯尼迪接见了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两人谈了两个多小时。在谈话中,肯尼迪尽力把话题往导弹上引,但是葛罗米柯就是不搭腔。葛罗米柯到最后也没有弄懂总统到底是什么意图。当天晚上,执委会举行会议。国务院八楼正在举行宴会,腊斯克正在招待苏联外长,正好麦科恩和麦克纳马拉一起出现。敏感的新闻记者围了上来,他们大概也意识到出了什么问题,因此,这两位麦先生就故意装出是前来赴宴的。会议结束,为了防止再度碰到新闻记者,执委会的九名成员全部挤进了司法部长的轿车。第二天,总统又到芝加哥助选。在华盛顿,麦克纳马拉宣布,三军参谋长将在华盛顿暂留六个星期,以讨论编制预算问题。只是到20日,嗅觉灵敏的英国人才意识到可能出了问题。当时,英国情报代表团正在美国访问,他们在英国大使馆与中央情报局会谈。在这一个星期的开始,他们发现,参加会谈的美国官员越来越少,有时全体美国人都被叫走。到星期五,他们断定,必定是古巴出事了。新闻记者也嗅出了一些不平常的气味,《纽约时报》注意到军队的调动和其他一些异常迹象,到周末也推测可能与古巴有关,甚至推测到可能与核导弹问题有关。詹姆斯·赖斯顿写了一篇报道送到白宫,要求核实。总统亲自打电话给该报的发行人,要求新闻界将消息封锁到他发表电视讲话的第二天,说如果发表这篇报道,那么在他有机会实施自己的计划之前,就可能面临莫斯科的最后通牒。于是,该报另换了一篇有关古巴问题的报道。《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了有关的消息,麦克纳马拉要求该报将消息抽掉,该报也答应了。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驻华盛顿记者刚从古巴旅行回来,他在古巴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但在华盛顿,他却遇到好多高级官员打听哈瓦那的气氛如何,他就意识到古巴可能出问题了。21日,国务院起草了致各国政府首脑的43封公函,等待总统签名。致赫鲁晓夫的信件也已经写好,它将与肯尼迪的演说副本一起送到赫鲁晓夫手中。美国各驻外领使馆已经得到通知,要准备应付示威游行和暴力行动。在肯尼迪发表演说前一个小时,美国各驻外大使都得到了一份说明情况的电报。美国护照处专门为一位旅客办理护照签证,他就是前任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在空袭主张被否决后,他曾负气不出席执委会,但当政府要求他去法国向总统戴高乐说明情况时,他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
  在军事上作出“隔离”古巴政策的同时,美国在外交上也争取了主动。由于苏联曾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在古巴部署进攻性武器,苏联在外交上已经先输一着。现在美国抓住了这一点,大肆向盟国宣传苏联的背信弃义。美国驻联合国代表阿德莱·史蒂文森在联合国口若悬河,控诉苏联的行为,结果,安理会的11个国家中,美国获得了7个国家的的支持。美洲国家组织也通过了决议,支持美国对古巴进行“隔离”;非洲的几内亚和阿尔及利亚也表示,拒绝苏联飞机在该国过境,不让它通过空中走廊把核武器运进古巴;在巴黎,戴高乐将军接待了艾奇逊。他看了照片后说:“如果发生战争,我将同你们站在一起。”这让艾奇逊大为欣慰。要知道,戴高乐对美国是不满的,法国也不愿意充当美国的二流伙计,美法两国时不时会闹些别扭,但关键时刻,戴高乐真不含糊。而出乎美国的意料之外的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国英国,虽然表态在安理会尽力支持美国,但其态度却远不像戴高乐那样干脆。美国政府的这些举措,充分表明赫鲁晓夫对肯尼迪的判断是多么错误。苏联在这场危机中处于被动局面也就不足为怪了。
  肯尼迪的高明还表现在他并不想把赫鲁晓夫逼到绝路上,从而促使赫鲁晓夫孤注一掷。肯尼迪并不想发动一场世界大战,尽管美国在这场力量竞赛上远远领先,但一场核大战并不是肯尼迪希望的。他也担心如果美国不留余地,让赫鲁晓夫下不了台,那么赫鲁晓夫很可能就发动一场大战。长期与苏联人接触,对苏联领导人有着深刻了解的艾夫里尔·哈里曼告诉肯尼迪:“如果我们只是一味气势汹汹,就会迫使他采取对策。在公海上一出事,便会关系到苏联的威信问题,并且大大减少和平解决的可能。”实际上,美国人也注意到了赫鲁晓夫做出的一些表示。22日晚上,美国歌唱家杰罗姆·海因斯在莫斯科举办音乐会,赫鲁晓夫后来看望了他,苏联对此曾大事渲染。在与美国企业家威廉·诺克斯的谈话中,赫鲁晓夫虽然有些恐吓的味道,但语气却是友好的。24日,赫鲁晓夫又同意举行最高级会议,这已经是一个愿意和平解决的迹象。哈里曼判断,这不是一个想打仗的人的做法,而是一个求助于美国使之摆脱困境的人的做法。哈里曼建议:“我们一定要给他一条出路。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做到这一点,那我们就能削弱苏联内部唆使他干这件事的强硬集团。但是,要是我们不给他一条出路,就会使事情逐步升级为战争。”哈里曼的分析在总统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肯尼迪在危机开头的一些举措也是煞费心机。一方面,他要让赫鲁晓夫明白,美国不会容忍苏联把核导弹部署在美国的家门口,导弹必须撤出,如果苏联不愿意这样做,那么,一场核大战势所难免。美国作出了封锁古巴的决定,三军进入了戒备状态,让核力量进入戒备状态的命令是有意用明码电报下达的。这是做给赫鲁晓夫看的:如果你不就范,那么,我们就打一场核大战。另一方面,肯尼迪也没有把赫鲁晓夫赶到绝路上去。封锁的决定是在22日作出的,但到24日上午10点才开始实施。而在检查运往古巴的船只选择上,肯尼迪又动了一番脑筋。在宣布隔离22个小时后,美国海军在公海上拦截了一艘苏联油船。该船通过无线电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声明所载货物全部是石油,美国海军放它过了封锁线。肯尼迪说:“我们不想强迫他挺而走险,我不想把他逼得走投无路。”到26日,美国驱逐舰“小约瑟夫·肯尼迪”号在公海上与“马卢克拉”号货船通话。“肯尼迪”号发出信号“奥斯卡11月”,让对方“停车”,对方照办了。美国水兵登上了“马卢克拉”号,对其进行了检查。这是第一艘遭到美国军舰检查的船只,实际上它并不是一艘苏联船,而是‘咄身”美国后归属于巴拿马又在黎巴嫩注册的船只。肯尼迪通过此举表示,美国的隔离措施是认真的,并不是儿戏,对此苏联应有充分的认识。但是,美国并不打算直接冒犯苏联。肯尼迪在危机开始的最初几天,可以说是给足了赫鲁晓夫面子。这就为危机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美国的封锁在继续,古巴的苏联人也在拼命加班加点,他们想尽快把导弹安装好,以便进入使用状态。26日中午,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说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工地仍然没有停工,要制止国会和军队内的鹰派已经越来越困难了。这等于向苏联发出威胁:如果苏联再不作表示,战争恐怕真的要爆发了。入侵古巴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着,美国人丝毫没有想保守机密,美国的盟国已经得到通知:进攻迫在眉睫。总统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则告诉苏联大使多勃雷宇,说他哥哥最多能克制两天,催促苏联尽快采取行动,消弥危机。
  25日凌晨1点,塔斯社驻华盛顿记者戈尔斯基跨进华盛顿记者俱乐部附设的一个酒吧,这是一个各国新闻记者聚会和交流信息的场所。他刚一进门,老朋友普拉科夫就把他叫过去,说刚刚有两个美国记者从这里离去,26日,美国将对古巴采取行动,一位记者已经飞往南部,去报道这场即将发生的战争。这个情报对戈尔斯基十分重要,他马上向苏联使馆作了报告。使馆立即派一个参赞与这两位记者联系,请他们共进早餐。这顿饭没有白清,两位记者证实了戈尔斯基的消息。消息立即传到莫斯科。
  华盛顿下午1点半,美国广播公司负责采访国务院的电视评论员约翰·斯卡利接到苏联大使馆一个熟人打来的电话。苏联大使馆参赞亚历山大一国明要求与斯卡利紧急会面。福明在电话中说:“事情非常重要。请在10分钟内,到西方饭店碰头。”福明可能是克格勃的人,斯卡利当然知道。他平时与福明多有接触,在美苏关系十分紧张的时候,福明与他接触,说不定真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因此,斯卡利没有拒绝福明的请求,10分钟后他赶到了宾夕法尼亚大街的西方饭店。福明形容樵怀,心慌不安。他说:“看来战争就要爆发了!一定要想个法子挽回整个局势。”斯卡利让他不要急,坐下来再说。两个人坐定,平素沉默寡言的福明坐在那里,一时开不了口。看来,他太激动了,需要镇静一下。然后,他提出了一个建议:“或许有一条出路。如果我们答应在联合国视察下撤走我们的导弹,同时赫鲁晓夫先生答应不再向古巴运进这类进攻性武器,你认为这个建议如何?美国总统是不是愿意公开答应不侵略古巴?”斯卡利说,他不知道,不过他愿意去试一试。福明说,你可以从国务院的朋友那里打听一下。他掏出笔,写下一个号码,递给了斯卡利,说:“这是我们家的号码,如果我不在使馆,就打这个电话。这是极其重要的。”斯卡利把这个建议带回去,交给国务院情报研究司司长罗杰·希尔斯曼,后者又转给了腊斯克。腊斯克要斯卡利告诉福明,美国注意到谈判的实际可能性,不过,时间是有限的,不能超过48小时。当天晚上,斯卡利与福明再次会面,斯卡利带来了国务卿腊斯克的意见:美国政府对这个建议很感兴趣。福明听说后大喜过望,立即告辞了。
  两个小时后,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与国务院之间的专线电传打字机工作起来了,一封赫鲁晓夫的信件传了过来。在这封信中,赫鲁晓夫第一次承认,古巴确实有苏联导弹,运送武器的工作已经完成,言下之意是,美国的封锁没有达到目的。不过,他又说:他深切地渴望和平,让我们不要使局势弄得不可收拾。强行实行隔离只会使苏联采取它自己认为必要的措施,“如果战争果真爆发,这就不是我们的力量所能控制得了的,战争的逻辑就是如此。”赫鲁晓夫建议,如果美国作出不入侵古巴,也不允许别人入侵的保证,局面马上就会改观,因为苏联在古巴存在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赫鲁晓夫打了一个比方,说危机好比一条中间打上结的绳子,两头越拉,结就会越紧,到头来只好用剑把它砍断,如果两头都把绳子放松,那么结就会解开了。赫鲁晓夫向肯尼迪呼吁:“总统先生,你我现在就不要从两头拉紧那条你们已经打上了战争结头的绳子了。”这个比方对美国人的影响很大,在他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印象。执委会立即开会,讨论赫鲁晓夫的建议。结果执委会决定把它作为正式照会接受下来,并于次日晨答复。国务院的苏联问题专家连夜进行研究,而其他人,则可以定定心心地睡一个好觉了。他们将不用担心今天晚上睡下去而明天是不是还能起来的问题了。
  可是,第二天情况又有了变化,致赫鲁晓夫的回信还没有拟就,苏联方面的第二封信又传了过来。这一次,赫鲁晓夫似乎不那么激动了。苏联可以撤出部署在古巴的武器,可是,美国也要把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撤走!这种讨价还价的力度,比起福明提出的建议要厉害得多。执委会着急了,看来战争就要爆发了。美国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是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如果在苏联的压力下撤出,那么美国的脸面何存!这个条件不能接受。道格拉斯·狄龙后来回忆说:“这个建议就犹如往我们的脸上倒了一桶冰水。”面对两封口气截然不同的信件,执委会真是摸不着头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还是总统的弟弟高明。他说,不要理睬第二封信,美国只就第一封信提出的条件答复。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肯尼迪立即向赫鲁晓夫写信。信中说:“我十分仔细地阅读了你10月26日的信,对你渴望寻求一个迅速解决办法的那番话表示欢迎。”至于说接履而至的第二封信,肯尼迪连提也没有提。肯尼迪说,一旦导弹基地的工作停顿下来,那些进攻性武器不能付诸使用,他就准备按照赫鲁晓夫所提的路子,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罗伯特·肯尼迪亲自把信送往苏联大使馆。他板着面孔说,除非我们在24小时内得到保证,否则美国在星期二一定要采取军事行动。至于说土耳其的导弹问题,虽然总统已经下定决心要撤出这些导弹,但目前不能这样做。言下之意是,只要赫鲁晓夫给肯尼迪一个台阶下,他也会得到一个台阶的。
  信发出了,但赫鲁晓夫的真正意图,没有一个人知道。总统说,后果如何,难以预料。麦克纳马拉在回五角大楼的路上,凝望夜空,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说不知道还能再看几次日落。那时候,人们的心情真是一片灰暗。第二天,阳光明媚。9点钟不到,莫斯科电台广播,9点钟有重要新闻。大家把一颗心都提到了嗓子跟上,他们都知道,赫鲁晓夫就要发表声明了。对肯尼迪的建议,他是接受,还是拒绝?这个时候,即使是最有把握的预言家,也不敢口出大言了。不过,如果赫鲁晓夫拒绝了肯尼迪的条件,美国就要发动进攻。麦克纳马拉估计,美国的伤亡将达到4万人以上,而肯尼迪估计,他在一场核大战中丧命的可能性是 25%。
  广播员开始播着:“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国人民对于您所称为进攻性武器所感到的忧虑,这的确是一种可怕的武器。您和我都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武器。为了尽快消除危害和平事业的冲突,苏联政府……已发出一道新命令,撤除你们所谓的进攻性武器, 把它们装箱运回苏联。 ”肯尼迪松了一口气。他对罗伯特说:“也许今天晚上我该去看场戏了。”罗伯特说:“你要是去,我陪你一道去。”


  ------------------
  123456网文网 123456ww.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